第552期 下跪求学不如依法维权
文化课成绩达到了录取要求,又手握标有“计划名额之内”的专业课合格证书,考生和家长们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考生们却得知因招生计划调整而不能被录取。无奈至极的考生家长们在教育厅前集体下跪,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沈阳音乐学院招生方式"有病"应惩戒
为了吸引生源,便给考生发“预录取通知书”,向考生提前承诺录取,过去高校的这种招生行为,已经被教育部和辽宁教育厅定性为“违规”,并明令禁止。禁令之下,沈阳音乐学院仍然顶风违规,给一些考生“录取约定”,表明其招生方式“有病”。既然是高校“有病”,当地教育部门就应该对症下药,一方面,应对沈阳音乐学院的违规招生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戒;另一方面,对受害考生进行合理安置,保证他们有高校可上。
考生不应为学校的违规招生行为买单
应承认,所谓的“计划名额之内”,是学校为圈得优质生源的乱承诺,属于违规之举。从政策层面,应不予以承认。教育厅也有义务、有权力进行政策纠偏。然而,修正错误不能打错板子,更不能以牺牲考生利益为代价。
其实,学校的诸多做法有待商榷。其一,“计划名额之内”应该是可丁可卯,甚至留有余量,可为何今年要靠调回外省名额,这里面有没有猫腻呢?其二,叫停“计划内”招生的文件,7月14日到沈阳音乐学院,可学校却没有及时通知家长,致使考生错过本二招录。其三,教育部叫停“计划内”招生,可谓是三令五申,可沈阳音乐学院为何还是“我行我素”呢?
但遗憾的是,虽然沈阳音乐学院敢于“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计划内”招生,就是因为问责的板子总是落在“计划外”。致使学校的“出轨”成本,最终让考生买单。【详细】
教育部门回避问题致矛盾激化酿"闹剧"
由于教育部门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从根本上,更是学校欠缺对考生切身利益的考虑,才酿成了这场所谓的“闹剧”。事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本应由教育部门主动解决,却显示出被动的工作作风,并未及时正视矛盾的激化,为考生和家长真正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避而不见。这样的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而家长们在教育厅门前的“集体下跪”,用看似柔软的低姿态,折射出对相关部门“无为而治”强有力的抗议和莫大的羞辱。
请相关部门将心比心,若是教育厅领导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各部门会如何应对呢?我想,应该不会有“集体下跪”的苦情戏码出现,或许,一句话或是一个招唿,就能解决问题吧。【详细】
多年来,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但违规招生行为仍难以杜绝。西安、山东、北京等地先后发生多起招生违规事件。前不久,江西省3名考生的高考志愿就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篡改,或与高职院校争抢生源有关。
为什么高压之下违规招生行为仍然屡禁不止,甚至有变本加厉之势呢?显然,违规招生中的巨大利益、制度执行不够严谨等是其关键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