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于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平时最担心,工作中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群体上访、重大恶性案件等等,都属突发事件。因为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且没有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的时间,如果不能迅速果断地及时控制局面,使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现实中,大量突发事件带来的深刻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效化解危机,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一个重要方面。
处理突发事件之所以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事发突然,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准备不足,遇到突然发生又迅速发展的事件,处理起来自然非常困难。如有些安全事故的突然发生,可能会使人感到目瞪口呆,方寸大乱;有些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可能会使人盲目冲动,忘记了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有些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可能会使人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有些重大恶性案件的突然出现,可能会使人感觉压力空前,不堪重负。可以想见,在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做到临阵不乱、条理清晰、进退有据、稳妥有方,的确十分困难,一般说来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提高领导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时刻保持警醒。这要求领导干部要有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或负责的工作中,可能突然发生的情况,要有高度警觉,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当然,这种高度警觉,是在清楚洞察形势、科学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的警觉,而不是心中全然无数,整天精神高度紧张,惶惶不可终日,那就变成了有事没事瞎紧张,是盲目的警觉。因为,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有征兆的,我们所说的突发事件,只是说它发生和发展的非常迅速,超过了常规,并不是无端生事就酿成巨变。其实,只要认真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就会看到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以至于激化,都有着可以把握的脉络和规律。如果能科学把握这些规律,就能进行主动的、科学的预防和预警,现实中诸如“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及早做好准备,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理,减少和消除大案要案的发生”等成功经验,都体现着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隐藏在现象背后,是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它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把握,如何掌握并遵循这些规律,正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真本领、硬功夫。所以,领导者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比一般群众研究得深一些,预见性强一些,这需要平时想问题、办事情,善于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全局性的因素,锻炼见微知著的能力,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警觉,能够避免时,及时进行预防,在无法避免时,也能够做好应对的准备,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各种应急预案。作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本来就是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领导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经常能听到或看到有的地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报道,这说明我们的领导干部正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逐步成熟起来了。像打仗一样,不能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足够的准备,制定不出一个完备的因应各种紧急情况的方案,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称职的指挥员,就有可能打败仗。现在做领导工作,也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对各种突发事件,必须制定出具体的、周密的、细致的应急方案,并把这种方案付诸实施,才能算是真正有计划、有准备。应急预案和我们日常所做的工作计划与方案不同,它可能用得到,也可能用不到。例如,我们准备了防洪抗灾预案,但洪水并没有发生,这套预案暂时就派不上用场了。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就有可能认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做的预案没有用处,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就像有些建筑物内设置的消防设备,不能因为没有发生过火灾,就否认安装这些设备的必要性。领导干部千万不能被侥幸心理所支配,应该看到,一种紧急预案这次没用上,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预防工作做得好,消除了产生突发事件的隐患;或许是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阻止或延缓了事态进一步激化,暂时没有爆发。这就要求领导者对事态发展进行认真分析,看一看可能引发事件的诱因到底消除了没有,不可轻易地下结论,认为制定预案无关紧要,产生麻痹松懈思想。同时,当制定的预案没派上用场时,要做好群众和一般干部的思想工作,比如,我们已经在群众中作了广泛的动员,并领导群众采取了切实的预防措施,而事件并没有像原先预期的那样发生,就需要向群众做出认真负责的说明,避免群众认为预案根本用不着,只是喊喊“狼来了”,增加以后的工作难度,降低领导者的威信。所以,制定应急预案,不仅仅是准备一种方案,还应该设计好在方案实施时遇到各种情况如何处理,即制定如何执行预案的预案。
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要增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动员、组织和影响群众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人民群众对领导者的广泛信任是不行的。一般来说,越是关键时刻,越容易检验出领导者的威信,越能体现群众对领导者的信任程度。群众对领导者的信任,来自领导者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领导者发出的号令和提出的解决办法,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群众自然会信任你。同时,群众对领导者的信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平时的积累,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为群众办实事,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群众信赖。有的领导者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埋怨群众在关键时刻觉悟不高,不能很好理解领导的意图,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原来的应急预案,其实应该回头想一想,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中为群众作了什么,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群众不理解、不相信甚至不支持,最终导致处理突发事件捉襟见肘,组织动员能力薄弱。只有认真总结教训,扎扎实实改进工作,才有可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时候得到群众的鼎力支持。
有了思想上的常备不懈,各种预案的周密安排,加上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我们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就会顺利得多。而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就是我们所说的机制。我们要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就需要形成一种科学的预防和处理机制,机制健全了,处理突发事件就不再是随心所欲,不再是毫无章法,不再是临阵磨枪。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首先要责任到位,任务落实,谁管什么事,责权利统一,功过赏罚分明,坚决避免在关键时刻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有利益的都上,有责任的都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还在于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如何去做,都要有明确的规范,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不会乱中出错,不会挂一漏万,酿成大祸;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也在于各个领导者、各套班子、各路人马进行密切配合,使整个指挥系统、工作系统能够灵活高效运转,这就需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有权威、有能力的指挥系统和分工明确、善于合作的工作班子;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就要使我们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把千头万绪的突发事件应急预防工作分门别类梳理清楚,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一套规范的程序,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这既是对领导者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种考验,也是领导者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来源: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