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全国两会“公共卫生”关键词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张一鸣
与疫情相关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地方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民法典草案时密集出现,除了总结中国抗疫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外,更多的人大代表关注疫情结束后如何找差距、补短板,帮助企业和居民应对疫情后的冲击,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地方代表团的175份会议简报进行梳理后发现,45万字左右的代表发言简报中,约6万字与疫情直接相关,几乎绝大部分代表团都有人大代表谈到疫情、公共卫生体系。在他们的发言中,立法、机制、人才、基层、资金、中医、新技术等是高频词。
分内容看,加强立法,包括加快公共卫生安全、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的立法,高质高效推进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理顺公共卫生安全机制,主要指建立起更有效的直报系统与长效机制,“平战结合”的运行模式,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机制,完善科研、疾控、临床治疗有效协同机制,医疗系统协作分工的联动机制,提升疾病控制中心的管理权限等;培育人才,包括鼓励培养专业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提升人才待遇;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要完善基层社区健康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提升普通老百姓对防疫抗疫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上,希望能够投向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包括向中西部公共卫生服务落后的地区倾斜,向基层、科研机构以及医护工作人员倾斜;鼓励发展中医药,要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建立与西医协同发展的体系;鼓励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主要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推广使用,与智慧城市建设也可以密切结合。
分地区看,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湖北是讨论最密集的代表团,也是关注度最高的团组之一。湖北团代表发言的内容大部分都与疫情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密切相关,几乎覆盖上文中的绝大部分高频词,对疫情中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与反思,在所有代表团中最为系统和全面。
除湖北之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广东、香港、福建等地以及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对疫情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讨论相对较多,河北团也有相对密集的讨论,上海团代表建议上海建立新发突发疾病中心。其他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关注度较小,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人大代表呼吁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比如江西、四川、陕西希望能发挥引领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宁夏团的发言中建议,要深刻反思疫情凸显的短板弱项,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平战结合”的重大疫病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既要布局好P3、P2实验室、重症救护等硬件设施,也要注重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疫情之下,公共卫生制度的短板和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折射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的现状。有备方能临危不乱,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应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以人为本,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效应对和化解公共危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疫情客观上加速了完善相关制度和体系的进程,取得长久的实效,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合力,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