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日清风拂面气象新
“节点”亦是“考点”,中秋、国庆假期将至,中央纪委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强化教育提醒,强化监督检查,强化通报曝光,对发现的节日期间“四风”问题快查严处,不断净化节日风气,以作风建设的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纪检监察报9月11日)
一轮明月,两般情怀。作家汪曾祺曾经说道:“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应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诚然,有了节日,礼尚往来也变成了我们的传统习俗和美德,成了维系社会交往和民众认同的重要纽带。但,如果把“礼尚往来”变成“礼上往来”,打着人情幌子收送节礼,暗藏着利益交换的期待,甚至就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或是抱着“投资”铺路的心态,逢年过节以“礼”相待、以“金”开道,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关系网”。其结果虽有丹桂飘香,却少了清风拂面。
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光荣岁月中,在中秋、国庆假期将至美好日子里,因为有了国旺家兴,才有了家园;因为有了和谐家园,才有了回家的感觉,人月团圆也就成了不变的主题。节日清风不能因为节日腐败蒙着“人情”的面纱,让看似温情脉脉,实则“糖衣炮弹”击中“软肋”。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明确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力,“四风”问题得不到有效整治等问题列入问责范围,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这就需要思想的“开关”不能松动,让自己的节日轻松而充满惬意。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毋庸置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反观早前的节日曝光事件,屡禁不绝,愈演愈烈事件,既有个别领导干部认识产生偏差,认为逢年过节,礼尚往来,人之常情,坦然待之;也有思想放松警惕,以为亲朋好友及下属,只是联络感情,不会另有所图;更有侥幸心理作怪,心想喜庆的节日,又有谁人监管?多了率性而为,少了率真之美,离危险也就不远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著名词句,他把中华文化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思想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让中秋节承载了人们渴望团圆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回到当下,紧盯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对顶风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注重传导责任压力,督促相关党组织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做到管在平常、严在日常、抓在经常,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节点”不该被“铜臭味”侵蚀,被“四风”气息沾染。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一样的节日,一样的清爽,却要在不同的时间长河中,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腐蚀,让节日回归到传统文化的主题上。抓住一个个节点,把握“常”“长”二字,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廉洁的官场生态,坚守“底线”,慎重用好手中掌握着的公权力。最后换来的,恰是一轮月好,正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