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哈密农家新事多(事件新闻)

原标题:哈密农家新事多(事件新闻)

图一

图二

金秋时节,记者在新疆哈密采访,到农家做客,遇上不少新鲜事。

农民住在“社区”里

一到哈密,地委书记郭连山就建议,你们应当到“金圪塔社区”看看。

啥叫“金圪塔”?一个村怎么称“社区”。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哈密市大泉湾乡金圪塔村。远远望去,村头有座写着“金圪塔社区”大字的牌楼,后面是一座座样式统一、红顶白墙的居民小楼,排列在乡村田野间。

女乡长袁艳玲告诉我们:“以前这儿叫疙瘩井村。大家说,如今日子过得这么好,又是社区化管理,就改名叫金圪塔社区啦。”

她介绍,金圪塔小区建设是自治区下达的哈密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的一部分,小区已经建成,有760户,占地664亩,投资1.7亿元,大家正陆续往里搬。这儿是集中供暖,天然气管道、银行、邮政局、幼儿园、文化广场、卫生所、商业店铺、垃圾处理站、治安联防一应俱全,和城里社区一样。

村民张生家是一座建筑面积有168平方米的复式小楼,饭厅、客厅、卫生间、主卧、次卧、厨房,有干干净净的十来个房间,亮亮堂堂,家用电器也齐全。52岁的张生说,这房子刚装修,花了10来万元。记者问到收入,张生说,靠种地,一年有个十一二万元。女主人温秀梅实在,她说,去年种了80亩棉花,亩产450多公斤,按每公斤8.3元卖出,能收入小20万元呢。今年,那30亩枣园能产6吨,赚个10万元吧。

袁艳玲介绍,这家的收入在这个村属中等偏上。

张生买了小汽车,他说,真想开车带我们去看看他那4间土房的旧居,看看大田里的先进节水设备(图一)。

村支书当起经纪人

伊吾县淖毛湖镇的晚熟哈密瓜远近闻名,而更闻名远近的是带农民走上富裕路的一对夫妇——魏振江和梁娟英。48岁的魏振江是淖毛湖镇西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记者在西坎村正采访来收瓜的老板,忽然见一黝黑的中年汉子开车驶来。淖毛湖镇副书记依拉木·艾力说,他就是魏振江。老魏话不多,他说,今年种了190多亩,每亩的收入大概6000元吧,利润有个两三千元。在旁边的艾力说,他还是经纪人,路子广,全村40多户种的瓜全由他卖,没有吃亏的。老魏笑笑补充,邻村也有100来户让我帮着卖。

伊吾县县委宣传部长滕春玲说,过去,淖毛湖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可是这儿风沙大,庄稼遭灾收不了几个钱。1993年,魏振江夫妇打破框框,第一个在责任田里种上了哈密瓜,还搞节水滴灌。才过了十几年,这里的瓜已卖到广东、上海、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国家,西坎尔村也一跃成为全镇有名的富裕村。

司马义办起“说事点”

天山乡头道沟村村民也开始往新居里搬了。乡党委书记姚开远告诉记者,这里做的是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拆迁的工作,就是人从山上搬下来,人畜分离,年内80多户完成搬迁。他说,这儿是山区,条件差些,去年人均收入才5800多元。所以,盖的是平房,80平方米的要花7万多元,农民掏1.5万元就拿钥匙。

来到维吾尔族村民司马义·玉努斯家,门口的一块牌子引起我们的注意,牌子上写着“头道沟村村民说事点”(图二)。村里干部解释,司马义人好,村民们有事都愿意和他讲讲,所以,村里就在这儿设了个点。

司马义说,平时没什么大矛盾,到我这儿说说也就过去了。当然,有些困难要向上边反映,帮大家呼吁一下。问到新居,司马义说,很好!前面那几间新房是我儿子住。儿子刚结婚。我去新娘娘家,告诉他们,我们那儿住的“好得很”!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