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如何“帮忙不添乱”?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这起令人痛心的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关注。

  媒体定位模糊、群众缺乏组织、虚假消息不断

  ——真关心和假消息并存,泛滥的假消息带来不利影响。案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假消息泛滥。记者梳理发现,从3月4日早上开始,网络、广播中关于这起案件的消息不断,特别是在微博上,各类假消息满天飞。从“孩子找到了”,到“嫌疑犯和孩子出现在丹东”等。一些假消息不仅误导民众,还引发民众对警方的质疑。

  ——突发事件应急中,媒体角色定位模糊。案件发生后,媒体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孩子找到没?”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3月4日,吉林省一家广播电台中断了原本所有节目,全天播发最新情况,并且悬赏5万元追寻失踪婴儿;某个集团更是打出了悬赏100万元的广告。

  公安部安全专家、中国公安大学治安系副主任张弘表示,在这类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应该明晰。对于媒体来说,可以呼吁保障孩子的安全,但一定要与公安部门分工明确。如果角色定位不明晰,介入突发事件时没有把握好度,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比如可能会对案犯的心理产生刺激,进而使其因为恐惧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

  ——群众自发参与热情高,但缺乏有序组织。案件发生后,长春市很多市民和私家车主自发加入搜寻的队伍中。在3月5日晚上悼念被害婴儿的广场集会上,也有上千名市民自发参加,一度影响了交通。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师朱万润认为,从这一案件中,既能看到群众参与热情高,公民意识在提升,也能看到缺乏有效组织的弊端。这一弊端可能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是难以形成合力,第二是容易失控。

  科学应急让受害者多一份安全

  一些专家表示,为了尽可能降低此类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各地有必要出台一套科学的应急措施,合理引导媒体及公众的爱心。

  首先,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的应急预案要不断完善。比如各部门之间如何在非常短时间内做到信息共享,进行跨区域跨部门交流信息。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麻宝斌认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应该有一套成型的预案,不同阶段由不同部门介入,明确落实责任分工,搞好机制建设。

  其次,媒体介入公共突发事件,应该有一套相对科学的程序,做到“帮忙不添乱”。吉林警察学院治安系副主任李英娟认为,警方与媒体的联动方面,还存在衔接上的漏洞。

  朱万润认为,发布消息是公安部门的职责,媒体只是媒介,公布哪些消息公安部门要有自己的判断,例如公布一些消息,相关人会提供相关线索;保留一些消息,避免打草惊蛇使嫌疑人做出极端行为等。张弘建议,无论警方、媒体还是公众,都应该接受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掌握一些科学的应对办法。对公共意识日益高涨的群众,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合理有序发挥他们的力量,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