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公开直面突发事件
前日,一则“现有一湖南男子因不满家乡拆迁问题,扬言要在广州幼儿园和中山大学制造血案”的紧急通知,通过短信发到广州市海珠区多个幼儿园、小学的家长手机上。这条消息来自广州市教育局,他们在接到公安方面的通报后,紧急向各区教育局下发。除此以外,通报中重点提到的中山大学,布置了200名民警保安。中山大学的物业管理公司印发了与网上相同的带有曹再发照片的紧急通知,在中山大学以及校内的幼儿园及中小学张贴,中大幼儿园甚至告知家长提前放假,明日起可不用回园。
随着通知中提到的湖南男子曹再发的投案自首,这一起未遂血案暂时得以化解。面对记者时,曹再发承认是想制造血案,“甚至连刀都买好了”。这一未遂血案之所以未遂,不仅在于曹再发的投案自首,也在于第一时间的信息公开。广州公安部门、教育部门没有隐匿信息不报,而是广而告之,让各位家长知悉情况,及早作出防范,同时警方还采取了大量防范措施,以确保学生安全得到保障。虽然家长们一度情绪紧张,但在微博、短信和媒体的信息畅通下,紧张情绪并没有过度蔓延,而及时得以疏导。这一起事件的反响说明,广州公安、教育部门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的做法是正确的、有效的,及时稳定了社会情绪。
让信息在第一时间公开,天不会塌下来。过去,我们在传统解决方案里,多采取秘而不宣、私下解决的办法,生怕公开了信息就会导致社会情绪波动,导致社会思想紊乱。若是在信息封锁的情况下解决掉问题也就罢了,倘若没有解决问题,则反而可能导致社会思维遭遇猝不及防式的“碰撞”。正是因为信息的不畅通,人们无法知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才会对突发事件感到震惊,甚至于感到愤怒。只要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机密,就没有什么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就没有什么是必须隐瞒的。在本次曹再发事件发生后,广州市民对广州警方、教育部门的行为是理解、支持和配合的,这也说明,信息越公开,公民的理性表现也就越充分。
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为什么会不信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公权力与普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专家表示,公共权力是建立社会信任机制的核心。社会信任关键在于公权力信任。对公权力的信任,一是通过公权力依法行政,更多地体现施政公平;二是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开,使民众掌握公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对公权力的运行机制提高信任度。
曹再发事件通过信息及时公开得以化解,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每天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发生,面对众多突发事件的发生,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十分关键。我们既要去追寻事件发生的根源,谋求根本上的化解之道,也要以更积极的方式使事件能够更快平息。让信息第一时间公开,不仅仅是满足了老百姓的知情权,更关键的是可以凝聚人心,让民间贡献出更多化解难题的智慧,通过官民有机互动促使问题得以更好地解决。出了问题不要怕,出了问题捂着才可怕。只有开放的社会才能建著开放的社会心态,从而建著互相信任的社会信任体系。也只有一个较好的社会信任体系,才能够提升施政水平,夯实执政基础。用信息公开直面突发事件,是对群众路线的一次有效回归。
事实证明,信息公开远比信息封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