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系列综述之三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朱基钗)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只有服务于实践才有不竭动力。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理论宣讲中,切实增强针对性、贴近性,推动理论创新成果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使理论服务于基层、服务于民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贴近实际 服务基层
“过去我觉得农村不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听了‘乡土宣讲队’讲生态文明建设,才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以后我要带头保护村里的青山绿水,保护我们的金山银山。”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万古寺村村民黄明慧说。
黄明慧口中的“乡土宣传队”是宜昌市近年来组建的一支基层理论宣讲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支由1400余名基层群众组成的宣讲队,生活在百姓身边、活跃在田间地头,以乡音传党音、以村情释国事,已宣讲超过一万场,受众达30余万人次。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将理论宣讲工作与群众最关心、最困惑、最有用、最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围绕党的理论和时事政治讲大局,围绕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讲形势,围绕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围绕科学技术和民生知识讲实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云南省德宏州“五用”宣讲团把“依法治国”延伸到“依法治村”和“依法治家”,把承包地流转、婚姻、民间借货、赡养老人等产生的违法事例应用到宣讲当中去,用拉家常式的方式引导群众知法、守法、用法,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贴近实际、服务基层,通过宣讲,许多原来在老百姓看来“高大上”的理论,成为日常生产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思想武器和实用知识。
贴近民生 解决问题
“大家有什么需求,我们就要力所能及提供什么服务;大家想了解哪些政策,我们就宣讲好相关内容。”这是重庆市大渡口区民生宣讲团的宣讲誓言。
自2013年7月成立以来,该宣讲团以听民声、解民困、办实事为主要内容,深入村、社区,开展走访接访活动6076人次,开展主题服务活动375场次,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269件,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回复,多方筹集社会公益资金17万元,惠及群众1万余人,大渡口区市民幸福指数不断创新高。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将理论宣讲与把解决老百姓所需所盼结合起来,帮助群众有效解决了许多切身利益问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百姓讲堂”,把村支书请上来给机关干部宣讲。村支书在宣讲中,讲一段故事,谈一些感受,提一些要求,定一件实事。使机关干部找准了服务群众的发力点,开通了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直通车”。旗发改局邀请淖壕村支书宣讲后,在农村牧区发展项目上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旗供电局邀请新街村支书宣讲后,为该村新配80KV变压器2台,延伸高压线、动力电合计6.5公里;旗城投公司邀请巴音布拉村支书宣讲后,为该村更换了6台100KV变压器,新延伸高压线、动力电合计9公里……
贴近民生、解决问题,理论宣讲服务于实践,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不仅使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让理论本身更有说服力和有效性。
形成风尚 惠及群众
“以前听过许多名人的演讲,觉得‘最美’宣讲很不一样,因为宣讲的对象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更加感人。”这是杭州市景芳中学一位学生听完“最美”宣讲后的感受。
杭州市以近年来涌现出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先进典型为契机,将“最美”宣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各行各业开展“最美”系列宣讲活动,将理论宣讲与市民身边的人和事结合起来,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最美”、践行“最美”的氛围。
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创新形式和内容,使理论宣讲成为弘扬正能量、传递好声音的重要渠道,有力地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理论宣讲也成为各级党员干部与百姓交流、倾听百姓呼声的重要方式,理论宣讲的成果不断惠及更广大群众,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现在我们村开通了2条公交线路,在家门口就能坐公交车,既可以到镇上,还可以直接到城里。”今年72岁的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石盘村村民周明贵表示,这与大渡口区民生宣讲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是分不开的。
“宣讲团成员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内容,给我们增强了认识、开拓了眼界。同时还为大家专门写了歌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山歌,用大家喜爱的方式来歌颂祖国、歌颂党,我们觉得宣讲非常好。”德宏州阿昌族群众曹明东说。
贴近实际成效好,服务群众得人心。
展望未来,新时期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必将在与基层群众心心相印中汲取无限源泉,必将在为普通百姓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中获得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