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着力反映社情民意

   为加强和改进党报群众工作,落实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12月9日,本报群工部召开读者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代表、专家学者来到本报编辑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党报的舆论监督出谋划策。本版今天摘要刊登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以飨读者。

    读者来信版是党报的一个宝

  季音(本报退休老同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群工部工作过,因此特别有感情,一直很关注。人民日报创刊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读者来信版是党报的一个宝,是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读者来信版要适应时代进行创新,可以增加一些读者讨论类的栏目。除了读者来信版外,其它版面也可刊登读者的来信,增加读者参与办报的积极性。把主流社会的声音释放出来

   王武录(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昨天的读者来信版是人民日报的一大亮点。据我所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有几位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是以读者来信版为研究对象的。2001年的热心读者调查表明,读者来信版是读者最欢迎的版面之一。今天的读者来信版努力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与新媒体出现的编读互动相适应,让人民群众有一个正常反映心声的途径。明天的读者来信版应适当增加版面数量;一个阶段,组织一批读者来信,把主流社会的声音释放出来;借鉴都市类报纸读者热线的做法,增加编读互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多层次多角度关注社会民生

  周广华(山东省济宁市电业局):读者来信版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深受我们的喜爱。我希望群工部的记者能更多地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困难,了解事件的真相,使报道无懈可击。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既要从宏观的角度关注一些重大问题,也要从微观的角度关注老百姓的具体问题,增强党报的影响力。了解群众心声满足读者需求

  刘明军(北京铁路局党委宣传部):我是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非常关注读者来信版和社会观察版。群工部应更加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更多地召开读者座谈会,定期发放读者意见表,开展读者调查,适时进行读者回访工作,听取读者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与基层读者进行编读交流,密切党报和群众的关系,促进读者来信版更加健康地发展。

    在发展中加强党报群众工作

  俞成秀(本报退休老同志):读者来信版是人民日报紧密联系群众的一大优良传统,党报的群众工作应该在发展中加强。群工部要进一步经营好版面,创新栏目和报道样式,采编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提高政策水平,让批评报道具有典型性、震憾性和启迪性。编辑、记者要善于根据社会问题悟出道理,写出好的评论。党报不能没有棱角,不能没有改进和创新。加强新闻策划搞好深度报道

  崔明(北京昌平区委宣传部):人民日报越来越好看了,我很喜欢看读者来信版和社会观察版。我建议,一般情况下要珍惜版面,提倡登短稿,尽可能使稿件条数增多,但对于好的选题,就要不惜版面,认真搞好新闻策划,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多侧面多角度反映弱热群众的生存状态,为维护群众利益鼓与呼,做全国报纸舆论监督的排头兵。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名牌栏目

  刘春帼(重庆日报社会新闻部):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很有感慨,作为在舆论监督战线工作过多年的同志,为有这么多人支持舆论监督而欣慰。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名牌栏目,批评报道要在宏观上、深度上下功夫,增加追踪报道的次数。读者来信版要进一步美化版面,加强言论力度,对重点报道配发言论,表明报纸的观点。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报网互动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列宁曾把读者来信比作“政治的晴雨表”,通过读者来信可以了解社情民意,把握民心向背,在党报事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读者来信版坚持以人为本,到群众中主动寻找、搜集线索和素材,编辑上不必拘泥于来信的简单形式,可以提倡多样化。重视所报道问题的回应,与人民网建立互动关系,扩大影响力。

    理解基层艰辛减少负面效应

  李澎(北京丰台区委宣传部):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从宣传干部以及基层干部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明年我区人民日报的订阅量自行超额完成了1700多份,说明人民日报好看了。我觉得舆论监督应更好地配合地方政府,理解基层工作的难度,克服首因效应影响,仔细核实新闻事实,减少批评报道产生的负面效应。

    广泛汲取营养努力改进工作
  吕明军(本报群众工作部):大家的意见非常宝贵,对我们明年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今年以来,群工部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内参工作的意见》等三个文件,把落实“三贴近”原则作为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党中央的要求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党报舆论监督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亲和力和感染力,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谢谢大家!

                                    (摘自2005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