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线”搭建“连心桥”,赞!
据《梧州日报》报道,今年以来,梧州市紧扣为民、务实主题,通过一线征集民意、一线服务推进、一线合力建桥的“三个一线”举措,党群连心合力实施“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5月,已累计开建农村桥梁188座,完工123座。
梧州市今年在农村开建的这些桥梁,可以说是建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是把党和群众拴到一起的“连心桥”,值得赞赏和学习。这主要表现在“三个一线”的举措上。
首先,一线征集民意。民意如何,是检验是否为民心工程的唯一标准。梧州市利用党代会、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基层调研座谈会等各类会议契机,充分倾听基层群众呼声,并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及电话咨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群众及网友的意见建议,包括桥梁选址、设计等问题,最终调查摸底出全市农村地区需修复整治或需新建的桥梁数量。
广征民意,问需于民,这样筛选出来的工程,必然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反观一些所谓的“民生工程”,之所以不仅不受群众待见,反而招致群众反感甚至阻拦,就是因为这些工程根本不是遵从群众意愿,而是遵照某些官员的主观意志;不是“群众点菜”,而是“政府配餐”;不是“由民作主”,而是“为民作主”。这些脱离民需的冒牌“民生工程”,实质上就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终演化为“闹心工程”“伤民工程”,既损群众利益,又损党和政府形象。
其次,一线服务推进。梧州市整合发改、交通、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资源,在市、县、乡三级成立“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活动办公室,强化项目管理指导推进。桥梁技术专家奔赴一线实地核验、指导,确保桥梁项目建设质量;“党员先锋服务队”走访调研、督促指导、协调化解矛盾纠纷,确保桥梁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筛选出切合民心民意民需的工程,如果得不到实实在在的推进,就是纸上谈兵,糊弄群众。推进过程中各部门不能默契配合,克难攻坚,化解矛盾,再好的工程也可能“烂尾”。对已经承诺了的民生工程,各地不妨定期盘点一番,看看进度如何、完工没有、卡在哪里。好事一定要办好,这是党和政府对一切“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说到做到”。
第三,一线合力建桥。梧州市这一惠民工程坚持“三个优先”原则,即通往贫困村的桥梁优先,辐射人口多的桥梁优先,群众反映强烈、修桥积极性高的桥梁优先。全市各级采取财政投入、项目整合、企业捐助、部门帮扶、社会支持、群众筹措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爱心捐资、冠名建桥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桥。
在工程量大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懈怠松劲,更没有躺倒不干,而是拿出了科学的办法,把钱花在刀刃上,并多方筹集资金,锲而不舍,坚定前行。有了这种“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本”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近年来,我区各地每年都推出一批“民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希望这些工程都能紧贴群众最热切的期盼,并得到扎实推进,善作善成,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搭到群众心坎上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