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宗旨意识”“群众观点”装在心才能践于行
7月17日上午,市委书记孙政才在主持第十期“重庆学习论坛”时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党的,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务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真正达到干部受教育、问题得解决、作风大改善、形象再提升、人民更满意的效果。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牢牢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党员干部对这些重大问题必须再认识、再明确、再强化,始终做到在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本色、政治纪律上不变、不移、不偏、不松。牢记宗旨,就要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实在行动上。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群众立场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立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开展各项工作都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是“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服务群众是“最大责任”,伤害群众是“最大罪孽”。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零障碍”交流,多到农村、社区、工厂接接地气、蹲蹲点,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摸清和掌握真实情况,做到抽丝剥茧、心中有数。要正确对待和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讳疾忌医、只听好话,更不能敷衍塞责、一听了之。要把改什么、怎么改、改得怎么样的情况向群众公示,并请群众评判,真正让群众监督、让群众明白、让。
牢固树立,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要转变作风,积极作为,在齐心协力为重庆各项事业上做贡献、聚力量,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深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协调发展格局,对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增添措施,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控风险、惠民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服务主城、承接主城、配套主城,努力把渝西地区建成主城区的产业和人口重要配套区、承接区、分担区,“”地区人口转移承接地。把功能定位调整充分体现和贯彻落实到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人口规划中去,加快制定完善并组织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用地、人口、环境、帮扶等配套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指导全市发展。实施过程中,注意听取群众对法规内容、重点工作等方面意见,并做好反馈工作。强化跟踪问效,让人民群众真切地看到发展的成果。
、群众观点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强不强、群众路线执行得好不好,基层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眼向下看,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坐一坐,多了解群众的期盼和呼声。在想事情、作决策时,要多想一想是否合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要抓住关键、找准要害,着力解决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真正给自己“洗洗澡、治治病”,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要把公共资源和财力更多地向农村、向基层、向城乡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突出民生问题,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