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利益诉求岂容漠视
3月27日晚海口电视问政节目《亮见》关注“谁在漠视群众利益?”,推出《被漠视的污染谁之过》《占用农田建房,底气从何而来》《农田用水,到底被谁“规划”掉了》3个案例,集中反映了少数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利益,致使群众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3月28日《海南日报》)
村庄遭到污染、集体农用地被强占、农田用水被地产项目截断,三个短片所涉案例极具典型性,与百姓健康财产等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村民小组长、房地产开发公司、污染企业,这些肇事主体,他们或有权、或有钱、或有资源,知法不守法。相比之下,村民们可谓实实在在处于弱势,他们的利益诉求到底该如何满足?在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单凭村民们微薄的力量,即便再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恐怕也难以撼动这些“庞然大物”。
怎么办?村民们虽愤怒但仍信法守法,他们相信政府,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向12345热线举报,向镇政府寻求帮助……可是,“当官当为民做主”这句部分干部平时动辄挂在嘴边的话,在百姓真正需要时,反倒不见了踪影。部分职能部门相互推脱,硬是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对百姓呼声视而不见。这些问题复杂吗?一点都不复杂,短时间就可办结;这些案件很难举证吗?一点都不难,多下基层走走就一切明了。区政府、镇政府、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城管……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行政、执法力量,而群众却仍然长期诉求无门呢?归根结底,就是有些党员干部不把百姓利益当回事,握着百姓赋予的权力,却不为百姓办事。事实上,这种不作为、“庸懒散”的虚浮作风更加可怕,它让百姓有理无处申,有法没法依。
基层百姓,倘若不是根本利益受到损害,一般不会反复上访、投诉。俗话说“民不举,官不究”,可短片中群众不但“举”了,而且多次“举”了、反复“举”了,却仍然得不到职能部门的“究查”。如此“踢皮球”,踢的不仅是百姓的切身利益,更是百姓对政府部门的信任。需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固然与部分职能部门作风虚浮有关,与现有执法体系、执法机制不够明确、清晰也不无关系。现实中,各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其结果难免导致“有利时大家抢着管,没利时大家都不管”这种“踢皮球”现象的存在。
当前,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各方利益纠纷错综复杂。然而,改革是为了让民众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越是改革攻坚期,越要保障好、维护好基层民众的现实利益。城镇化的推进也是如此。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当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逐渐向郊区农村蔓延时,城郊结合部生产关系的变化日渐加剧,许多群众要经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种转型,本是一件利在百姓的好事,但倘若我们规划不科学、统筹不到位,各类项目建设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基层百姓利益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在百姓的求助下,倘若我们再执法不及时,一再“踢皮球”,那么这种转型只能换来百姓的一声叹息。
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在改革攻坚时期,政府部门尤其需要落实好这一服务理念,尤其需要科学规划,统筹考量,立足实际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只有如此,才能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各项改革实践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