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批示与群众呼声:南方新闻网中国新闻
2003-04-28 09:09:08 法制日报 丛莲
??南方网讯?据《法制日报》报道,浙江某地农户周某因征地补偿问题上访未果,竟冒充省领导在上访材料上作出“批示”:“在征地问题上不能强迫命令。”经公安部门核对笔迹,发现所谓省领导批示系周某假冒,遂以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将周某拘留。
这篇报道看似啼笑皆非,但仔细一想,又对周某的“荒唐”之举有了一丝“同情”。周某之所以冒充领导批示,是因为领导批示吃香、管用,领导的批示就是“圣旨”,就能“立竿见影”。这倒引发出一个令人思考的话题,即“领导批示现象”。
近年来,传媒不时披露:某某地方的群众反映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上级批示后,那里的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很快加以解决,群众十分满意云云。为什么同样的意见,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批评,群众提出与领导批示的结果截然不同呢?说穿了是我们一些部门患上了“恐上症”———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因为如果对上级的批示不予理睬,轻则受处分降职,重则丢乌纱帽,砸饭碗。可对群众的呼声置若罔闻,群众也毫无办法,既不能把官员东边的椅子搬到西边去,也不能降他的薪水,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的怪象,才有了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劣根,才有了周某、李某、赵某冒充上级领导的批示之类的事儿发生。
批示作为代表上级领导意见和一级组织的决定,应当引起重视,迅速作出反映,但群众的正当要求、批评、意见和呼声也是“第一信号”,同样需要我们各级组织作出“快迅速反映”———能解决尽快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向群众说清楚,要相信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第一信号”是社会的“晴雨表”,每个领导干部都应牢牢掌握反映群众疾苦冷暖的“第一信号”。
要从根本上杜绝冒充领导批示的事情发生,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群众“说了算”与领导批示同样重要的机制,一个群众的口碑能决定一个干部的“命运”的体制,营造一个“怕领导”与“怕群众”相一致的社会环境,惟此,冒充批示的“绝招”才会失灵。(编辑: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