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群众呼声 反映社情民意
重视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
2002年本报社会新闻部处理来信来访工作汇报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报社会新闻部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社委会的关心指导下,除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外,在反映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总结所做的工作,一是感谢广大群众对党报的关心和信任;二是感谢各地的党政机关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三是鞭策激励我们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要更加努力地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报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起到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解疑释惑,鼓舞民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一在报社社委会领导的关心和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本报去年将来访接待室重新进行了装饰,配备了新的办公设施,安排了专职信访接待干部,为来访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件。本着尊重读者,重视来信来访的工作态度,我们坚持将每位来信来访者的情况、反映的问题输入电脑数据库,对其处理的办法和有关部门的答复也一并输入,做到来信有登记,转办处理有结果,调查采访有线索。去年一年本报共收到群众来信500余封,接待上门信访群众逾千人,比往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说明我省各级党政部门近几年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很有成效,把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在基层工作中,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增加了群众对党政部门工作的信任和理解。
在我们收到的群众来信来访材料中,大体分为几个方面:1.反映企业改制工作中,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分流安置不当;2.干部贪污腐化、工作作风粗暴,打骂群众乱收费的;3.反映土地征用补偿和农民负担情况的;4.离退休人员医药费、乡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5.申诉司法不公违法办案的;6.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其他问题。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我们的态度是认真的,及时登记之后,分门别类,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进行处理。
1.对舆论监督的重要线索,部门在分析研究后,派出记者采访调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公开进行报道,增强了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和力度。
2.有些来信成为信访追踪的素材,通过核实情况,在《社情民意》版面刊登。
3.更多的读者来信是以内部材料《内参》或《来信摘编》的形式,出现在各级领导的办公案头的,一些来信和内参引起省上领导的重视,做出了解决批示。另外,还有大量的来信,被及时转办各级职能部门,由他们酌情给予处理。
2002年社会新闻部共编发了近百期《社会新闻》,45期《社情民意》,46期《法制经纬》,47期《内参》和33期《来信摘编》,来自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占用稿量的大多数,一些重要线索由记者调查后成为头题稿件。
对读者的来稿和来信,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报道和编发,都为反映社情民意,下情上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沟通了群众与党报,党报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络,对解决群众困难,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少读者反映的问题,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妥善进行了处理,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二弘扬主旋律,加强舆论引导,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去年一年里我们按照社委会的安排,对所负责的版面各有侧重,突出特点,强化策划意识,根据来信提供的线索,组织记者采写稿件。我们在《社情民意》版突出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针对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加强道德建设,记者采写了《民选村官得人心》、《民情访谈聚民心》、《打造民情减震器》、《尚家沟德治换新颜》等稿件,引导群众通过合法的渠道,维护民主权利,反映呼声和要求。对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记者采写了《酒厂拍卖会为何会流产》、《重担一肩挑》、《政务新风拂镍都》、《润物细无声》等报道,对企业转换机制,政务公开、加强服务意识等具有促进作用。针对农村调整结构,发展多种经济,记者采写了《反季节:民勤蜜瓜突围》、《临夏民间资本激活小水电》、《精心打造陇原红》等稿件,推广先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如《农村邮政何时便民》、《乔迁新居的烦恼》、《药品市场监管任重道远》、《驱浊扬清繁荣市场》、《为弱者撑起保护伞》等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进生活的报道,让读者感受到党报对群众的关心。同时,我们还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发展的典型进行了报道,如《王永瑞情恋荒山绿》、《不断延伸的生命线》、《凝集众志换新颜》等等,在迎接十六大展示新成果的宣传报道中,我们还开辟了“走城乡看变化”的报道,刊发了一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报道。
三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读者来信来访,做好群众工作是本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党报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得到广大读者的拥护。我们转办的来信,大多数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从让群众满意的角度讲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来信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看,当前需要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党报倾听和反映群众呼声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协助,对转去的来信,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协调处理问题并及时做出答复。这样做可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反映问题有人管,有人过问,尽管有些问题因种种原因限制,一时还不好解决,但毕竟有部门受理。有时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很多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许多群众的建议和要求,他们想通过新闻媒介向政府有关部门表达这种意愿。
有关部门可以与之沟通交流,引导群众了解政策,理解目前处理的难处是什么,化解对立情绪。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对我们转办的来信并未认真处理,一半以上的来信转出后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无论是否属实,没有任何态度和答复意见,以致于群众一而再地要结果或重复来信来访。这是一种消极、推诿、不负责的做法。更有甚者,个别地方领导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对反映情况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侵犯其正当的民主权利。
其次,行政部门应当规范行为,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行使权力。
近年来,各地开发建设的力度较大,征用土地安置群众的问题反映较多。有些地方拆迁补偿不符合国家规定,让群众损失较大,而房产开发公司却大得其利,群众意见非常强烈。有的对群众未做安置,便强行拆迁施工,让群众无处安身。有些地方退耕还林(草)补偿不到位,甚至一两年也没有兑现补助,群众生活发生困难。有些地方招商引资初期承诺很多,一但把商家引进来就好像万事大吉,不注意后续工作,甚至设置障碍,任意宰割,使得投资者进退两难,对改善我省的投资环境和树立诚信形象相当不利。另外,有些乡村干部工作粗暴,随意殴打辱骂群众,侵犯群众的民主权利,村务活动不公开,乱收费多吃多占等反映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应当引起各地的重视,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改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第三,司法部门执法不公,引起群众不满。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展开,群众学法用法的意识增强,对公安执法及法院判案的要求相对提高。因而,此类来信来访占有较大份额。群众对动用公安人员参与乡村收费工作很有意见,这一做法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应当尽快纠正。
对个别公安人员办案中偏听偏信,不做调查便铐人打人的行为更让群众反感。一些地方法院判案“翻烧饼”一审和一审不一样,个别案子好几审都结不了案,使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大打折扣;有的案子一拖几年没有说法,结案率不高;群众对案件执行难的呼声也较高,赢了官司,讨了说法,却要不回钱的事常常发生,有些当事人有偿还能力,也无人执行判决,让人对司法公正失去信心。
第四,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来信来访问题。有些地方对关系群众生活的普遍性问题重视不够,如一些破产、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离退休人员待遇不兑现,生活困难等问题,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长期拖欠问题,全省每年都有许多反映,影响教师情绪和教学质量。一些地方对个别老上访人员一直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这些人常年在省城上访,成为机关单位和新闻部门的常客,他们以讨要为生,流浪街头,影响城市形象和机关单位的声誉。而有些人反映的问题并不是难以解决的,只是有关单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下决心处理。有些基层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长期不做处理或说服沟通工作,导致集体访和越级访增多,加重了上级机关的工作量,影响了社会稳定,造成不良结果。
第五,向报社反映情况,是公民的合法权利,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材料书写要工整,为便于调查核实应当署上详细的地址和姓名,或有联系电话。我们将按照有关规定,保护来访者的正当权益。
新年伊始,全省上下都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报与群众的联系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社情民意,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立足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