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激活社区“小细胞”释放社会“正能量”
整洁、亮丽的社区环境
渝碚路街道晏妮工作室调解夫妻矛盾
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亲和”楼楼栋互助之家管委会组织居民美化楼栋
社区虽是社会的“小细胞”,却蕴藏着社会的“大能量”。
如何把这社会的“大能量”凝聚起来,成为社会治理的“正能量”?
沙坪坝区通过创新,激活了社区这一“小细胞”后,凝聚起社会的“大能量”,并把这“大能量”引导、转化、释放为社会治理的“正能量”,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和谐社区的建设。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沙坪坝区的121个社区中,已有占一半以上的68个社区,被命名为“市级和谐示范社区”。其中,双碑街道勤居村社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覃家岗街道新立社区、磁器口街道磁正街社区和新桥街道张家湾社区5个社区,还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
一半以上的社区成为市级和全国和谐示范社区,这是对近两年多来沙坪坝区坚持创新社会治理,夯实社会基础,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激活、凝聚正能量的成果。
在激活社区“小细胞”,凝聚社会“大能量”,释放社会治理“正能量”中,沙坪坝区坚持从打基础做起,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建设、社会治理新机制。这些新机制在推动全区社会的和谐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创新激活了社区“小细胞”
“社会治理的创新,重点在社区这一‘小细胞’。”早在两年前,沙坪坝区委书记王越在多次调研社会治理时都提出要求:通过创新,把社区激活,凝聚蕴藏在这最基层的“大能量”,并将其引导、转化、释放为社会治理的“正能量”。
两年多来,在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区相关部门,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紧紧围绕激活社区这一“小细胞”,把蕴藏在社会上的散在力量凝聚起来。
“在激活社区中,我们首先搭建好激活社区‘小细胞’的平台。”区长何勇说,“通过这一平台,强化了社会服务,激活了社区内的各方面能量。”
2014年,沙坪坝区就制定了《2014—2016年城市社区改造专项规划方案》,共投入近1亿元,对全区所有的社区,实施三年改造专项行动。
2016年,又对东部老城区30个社区区划实施优化调整,使全区社区总量减少至121个后,又编制了《沙坪坝区社区阵地外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投入经费3.6亿元,共整治社区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相邻住宅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相邻及周边环境面积19.4万平方米。
同时,还对街镇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从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上强化建设。如今,全区所有社区都已建立起“一站式”服务平台,安装了服务评价器;所有社区都规范了挂牌、工作制度、公开栏,社区工作人员统一了着装等。
激活社区“小细胞”的关键在激活社区工作人员能动性。因此,沙坪坝区注重社区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入手,调动起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提升社区干部工作能力中,沙坪坝区区委组织部和民政局建立起对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等社区干部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对社区干部进行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社会工作业务、居务公开工作业务等专题培训。
在激发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中,沙坪坝区还从待遇和生活上进行关心。去年,又再一次提高了社区干部的补贴;为鼓励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化,建立起向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并在社区工作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发放补贴的制度。
如今,沙坪坝区的社区干部队伍正在往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村(社区)干部中,已有26人取得了社会工作师资格,61人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424人取得了社会工作员资格。
“细胞”激活释放“正能量”
“通过激活社区‘小细胞’,凝聚起社会的‘大力量’,已经在社会治理创新中,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区委副书记赖明才认为,“这‘正能量’又反过来推动沙坪坝区不断地进行社会治理创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的杨叉湾小区的300多户居民中,外来租赁户占20%左右。以前,这个小区因没有物业管理,每年发生的盗窃案件都有40多件,邻里之间纠纷不断,违章搭建成风,脏乱差令居民苦不堪言。
当社区这一“小细胞”激活后,社区党委通过摸底,把小区内的34名党员组织起来,建立起杨叉湾党支部。接着,深入到社区居民中,寻找出有责任感、又热心社会事业的居民骨干36名。然后,依法通过选举,选出由7名骨干社区居民组成的居民自治小组,并在小区挂牌开展自治管理工作。
自治小组成立后,与居民协商,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小区修建了进出两个大门,安装了门禁系统,由居民自治小组负责管理居民的进出和车辆交费打卡,有效地防止了居民家被盗。
为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联系,自治小组组织36名居民骨干,作为“1+10”单元知情人,每位骨干联系10户居民,并逐户上门了解居民实际情况,对有困难的列出清单,再上报社区居委会,给予解决。
通过把小区居民内的“正能量”释放出来后,目前,这个以前在社会治理中让街道和社区头疼的小区,成为了一个和谐、平安的小区。
激活的社区“小细胞”,已在沙坪坝区的社会治理中,把蕴藏在社会中的“大能量”凝聚起来,转化为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正能量”,促进了全区社区治理创新。
通过“正能量”的释放,使沙坪坝区的社会治理,社区建设,打造出了“楼栋互助之家管委会”、“居民议事亭”、“3311”工作模式、“微心愿、微家政”、“零距离红岩志愿者爱心亭”等一大批社会治理创新的品牌,社区服务的“名片”。目前,全区每一个街镇,都有1—2个特色鲜明的品牌社区。
沙坪坝区社区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创新故事
故事之1
杨公桥社区:晏妮工作室创新“五步疏导法”
今年,渝碚路街道杨公桥社区针对社区社会矛盾多的实际,成立了晏妮工作室,并创新了“五步心理疏导法”,寻找到一条化解社会矛盾的好方法。
晏妮工作室创新的“五步心理疏导法”是:第一步倾听。通过耐心细心听取当事人的倾诉,使当事人的不良情绪得到初步宣泄;第二步共情。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对方;第三步聚焦。找准核心问题,引导当事人一起寻找化解矛盾的途径和方法;第四步共识。与当事人一起找出情、理、法之间的平衡点、结合点,达成初步共识;第五步言和。最终达成一致,消除心结,化解矛盾。
这“五步疏导法”,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社会矛盾。如社区居民徐杰劳释回家,找工作四处碰壁,感觉永远被社会抛弃了,产生了一种厌恶社会的情绪。这时,工作室的“晏妮姐姐”前来,用“五步疏导法”打开了他的心结后,又为他办理低保,解决目前生活困难。协调办理小额贷款,鼓励他自主创业。目前,徐杰已开了一家服装店,走上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道路。
故事之2
中心湾社区:“互助之家”助楼栋和谐
5年前,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党员刘子南带领社区37—38楼栋的11位居民,成立了“和谐楼栋互助之家”。为本楼有困难的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及残疾朋友提供服务。
“和谐楼栋互助之家”的成员们,在帮扶老人和残疾人中,坚持“每日一问”,询问空巢老人是否需要帮助;“每周一清”,环境卫生清理打扫;每周一会,信息收集与反馈;每到节日搞一次联欢活动。
“和谐楼栋互助之家”在促进楼栋居民和谐、特别是解决孤老残疾人的困难中所起到的作用,引起了社区居委会的重视。在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将“和谐楼栋互助之家”在社区内各居民楼栋推广。如今,社区内的17栋居民楼栋,均已成立楼栋“互助之家”管委会有300余名社区志愿者参与到这互助活动中来。
随着“楼栋互助之家”的完善,不仅促进了整个社区的和谐,还将志愿帮扶扩展到贫困家庭。特别是在解决社区内空巢老年人生活困难上,作用更为明显。
如针对社区空巢老年人吃饭、活动难问题,“楼栋互助之家”建议社区与会山置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办中心湾日间照料中心,解决了20多名老年人的吃饭、活动问题。
故事之3
陈家桥街道:培育新市民共建和谐城
陈家桥街道是一个由农村转化为城市的街道,其因征地拆迁安置进街道居住的农民有几万人。
如何把这部分人由农民转化为新市民,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道难题。两年前,街道启动了持续不间断的“培育新市民,共建和谐城”活动,通过思想引导,行为规范、文化活动,法律扶助等,让数万进城农民逐步转化为新市民。
为化解安置进城农民因征地拆迁中的一些矛盾,街道聘请律师,每周末定点到丰文社区等征地农民集中安置点,为安置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在规范这些新市民的文明礼貌行为上,社区通过开办的市民学校,经常举办礼仪培训班;为丰富这些新市民的文化生活,社区在居民中组建起各种文艺爱好队,街道每年都举办好几次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让这些新市民,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让这些新市民自己组织起来自治管理社区事务中,每个社区都组建起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等,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
通过这一系列、持续坚持的培育新市民的活动,目前,已使安置进城的数万征地拆迁农民,从思想上、行为上都得到转变,也促进了这座新城的和谐。
故事之4
虎峰山村:“三社联动”服务村民
曾家镇的虎峰山村,有一个“农民文化周”活动,这是由村和大学城内大学的社会工作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组织的。
虎峰山村以村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服务机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三社联动”中,村里通过“1+2”模式(即村两委班子+骨干党员、社长),分片入户走访群众,建立村民信息档案,倾听村民的想法和面临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三社联动”的服务机制,还体现在为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贫困户、特困户、残疾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的服务上。对这一群体,按照“月有联系、季有走访、节有慰问”的要求,做好服务。如为给村里的12名留守儿童更多关爱,村里推出了“网格妈妈”,除了定期给孩子们送去生活学习用品、辅导功课、陪他们游戏玩耍,还拟定了“视频亲子聊天”计划,帮助孩子们和外出打工的父母视频交流。
故事之5
西永街道:“五小”服务法满足群众“大需求”
西永街道通过创新的“五小”服务法,满足社区群众的“大需求”。这“五小”服务法是:
“小网格”联家事。针对群众诉求细杂多的实际,在社区内划分出33个网格,通过自荐、群众推选等方式,在每个网格建立由“党小组长+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网格服务队,为群众做好服务。
“小平台”理民事。街道设置了“问题会诊台”,定期组织街道、村和社区两级服务中心负责人联席会议,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分析梳理,然后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解决。
“小心愿”解难事。通过设立的“微心愿墙”、网格收集、上门征集等方式,将群众的心愿汇集到街道和村(居)两级服务中心,然后由中心通过线上发布、线下联系等方式,由志愿者认领、或安排街道相关部门来解决,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的“小心愿”。
“小细节”应急事。街道两级服务中心均配置了爱心雨伞、健康药箱、便民手机加油站、电瓶车充电设备“四件宝”,无偿提供给群众,从细节上做好服务。
“小竞赛”晒本事。街道定期开展“群众工作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比拼,通过案例讲述、情景剧再现等方式,晾晒化解矛盾、处理应急情况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通过相互学习,提升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