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乡: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气象
“来过,便不曾离开”——从影视剧中的枕水人家,到世界互联网大会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乌镇,是许多人梦里的水乡。
从济南来杭州出差的张兰兰周五把工作忙完,便直奔乌镇,入住了网上预订的一家挂着“乌镇人家”的旅馆。
“难得来一趟,刚好周六周日可以来乌镇逛逛再回去,不耽误下周一上班就行。”张兰兰愉快的跟记者讲诉了自己的计划,之所以没住景区里,价格是最主要的原因,“网上说挂着‘乌镇人家’的旅馆都可以放心入住,评价挺好的,每一个房间的照片都可以在网上看到,干净、整洁,并且订房流程十分规范。”
像张兰兰这样选择入住“乌镇人家”的游客有不少。但乌镇也出现过不太和谐的音符——曾经,乌镇游客远超当地旅馆能够承受的接待量,供不应求的现实催生了一批“地下”家庭旅馆。在乌镇景区旅馆投诉中,“黑旅馆”投诉居高不下。
多年来,乌镇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查处整治,却始终无法标本兼治,甚至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陷入越打越多、越多越大的怪圈。
直到2013年,乌镇成功运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的先进理念,成立“乌镇人家”协会,这才有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游客到乌镇,只要看到挂有“乌镇人家”四个字的家庭旅馆,即可安心入住。
这样运用“三治”进行社会治理的事例在桐乡遍地都是,桐乡的“三治”模式起源于2013年,当年,桐乡市高桥镇组建了三支植根于民间的团队——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由老百姓参与公共决策,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自己参与干,干得怎么样自己评判。这一模式受到了村民的普遍好评,整个村子和谐团结。
在高桥试点的基础上,桐乡出台了推进“三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对该市“三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内容,作了全面规划部署。同时,成立了“三治”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推进“三治合一”建设。
这两天,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公共管理学专家、学者专程齐聚桐乡,走访了许多地方,纷纷为桐乡“三治”取得的成绩点赞,也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桐乡“三治”出谋划策。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姜晓萍告诉记者:“在桐乡,我看到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和百事服务团这种多元组织在有机协同。从‘散沙’到群治,从政府‘一头热’到全民动员,各社会群体和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之路走得更深远宽广,这一模式非常值得称赞。”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可以“搭台”,但“戏”归根结底还是要民众自己去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认为,除了建立健全社会自治的各种法规制度,使自治与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也要努力增强公民的社会自治能力,尊重公民的自治主体性,同时不断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各种渠道,让公民有机会参与自治。
桐乡市市委书记卢跃东表示:“通过‘三治合一’,桐乡的治理理念有了提升、法治思维渐入人心、道德风尚逐步形成、自治活力得到释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对桐乡而言,‘三治合一’不仅是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推进大平安建设的理念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