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人李志明:“无论何时,我是一个兵
湘潭在线7月14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明 实习生 康馨心)身披戎装22年,服务地方27年,79岁的李志明调侃自己无论身在部队,还是转业回到地方,都跟“通讯线”有着特别的缘分。人生舞台有更迭,但李志明认为,他的身份从来没变,“无论何时,我是一个兵!”
战地通讯“神来兵”
7月9日,天气略微闷热,在雨湖区车站路的一栋老居民楼中,李志明正趴在桌上认真写字,“最近有点空闲,把以前的故事写写,让后辈晓得如今的岁月静好怎么来的。”
1958年中学毕业后,李志明经学校推荐到了邮电系统工作,一年后他应征入伍,在部队熟练掌握了通讯等专业技能,成长为一名有线电通讯技师。
1979年2月27日,这个日子李志明永生铭记。在广西南宁驻扎的部队接到上级指令,迅速前往中越边境,并被要求在一个月内架设通讯网络枢纽。
军令,意味行动以秒级计算!李志明和战友迅速应战,精密计算通讯线缆架设线路等,“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这两个成语我是到战场上才深有体会。”李志明所在部队按时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成功联通了上级军区和作战部队12军的有线通讯,然后这场进攻水口关的战斗我军损失惨重。李志明和战友来不及悲伤,不得不重回战场,修复损毁的通讯线路,为第二次进攻奠定基础。
第二次进攻取得全胜,通讯兵也被战友称赞为“神来兵”。
炮弹炸响“不悔兵”
在完成水口关架设线路任务时,李志明连续三天三夜未合眼,在部队取得胜利后,他借宿到一位村民家中好好补个觉。他有所不知,危险正一步步靠近。
当天凌晨3点左右,一阵急促的枪声把他惊醒,他提着枪就往外跑,“当时第一反应是我们的线路又遭破坏了。”然而刚跑出几步,就听到有哨兵问口令。不巧的是,李志明睡下的时间较长,期间部队为应对敌情变化已更改口令,他答不上来,眼看哨兵的枪即将激发,他临危不乱,自报身份,并说出了部队通讯处处长的名字。
警惕的哨兵仍不相信,就在李志明发愁时,通讯处长及时赶来解围。原来,此前有哨兵被敌军枪杀,换口令加强了警备。
上战场,意味着每分每秒都是生死关头,通讯兵也不例外,李志明曾几次冒着敌人的炮火抢修线路。一次,他爬上电杆修复线路时,炮弹在电杆旁边炸响,幸好未伤及他。要突击抢修,还要躲避敌方的袭击和轰炸,这就是李志明和战友工作的常态。
李志明笑着说,谁都怕死,但哪怕炮弹在身边炸响,只要想想百姓之苦,他们所有的牺牲都值得,“军人的天职是保护百姓,给他们安全感,既为军人就从不后悔。”
有线电视技术“排头兵”
1981年,李志明不舍地脱下军装,带着二等功等功勋回到湘潭,在市广播电视局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湘潭开始推广有线电视,据摸底,湘潭用户可达25万户,这些用户的安装任务全部压在李志明带领的30余人团队身上。
“当时全国的有线电视都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方面可借鉴的经验有限,我们只能尝试、摸索、改进。”李志明发挥在部队肯吃苦的精神,自己钻研同时还带出了不少徒弟,团队一点点啃下了“硬骨头”。
在李志明的组织下,湘潭还在全国试点完成了市级有线电视信号转发至县级基站,确保农村地区观众也能看上有线电视节目。这一做法,后来得到推广。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推动有线电视光缆网络建设项目,因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施工范围广,遂向全国征集解决方案和技术成果。刚办完退休手续的李志明犹豫了,“我懂技术,这个项目难,多个人就能多份攻关的希望。”他接受返聘,义不容辞地参与到了网络建设中。
查阅技术文献资料、多种技术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志明钻研出“利用1550nm光纤盘绕技术”, 攻克了技术瓶颈。《用光缆模拟传输实现市县联网》《用1550nm波长改造网络遇到的故障》等多篇论文得以发表,并获特等奖等。
李志明的晚年很“忙”,邻居的家电有个小毛病都爱找他修理,“我一辈子搞技术,活到老学到老,手艺上不能落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