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精准扶贫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近日在湖北调研扶贫工作并出席在黄冈召开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他强调,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是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要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万企帮万村”行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新闻网  10月13日)

去年以来,中央和各省市区先后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精准扶贫成了今年各地区的重点工作,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初步核算,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2015年GDP增速创25年新低。在GDP增速放缓的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央和各省市区抓紧决策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发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动员。

扶低工作多年来其实一直在开展,增加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了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成绩不太明显,个别地区出现扶低政策落实不到位,帮扶形式单一,兑现帮扶资金慢等问题,导致了扶低工作的滞后。精准扶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定位的一项扶低工作,它是我国政府在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是扶低的基础。在精准扶低中,首次加上“精准”二字,这是体现要“精”要“准”,例如四川甘孜州,采取“抓阄”的方式来进行扶低,使一些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得到帮助,“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贫困的还是贫困,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在扶低前,要以社区(村)以基本单位,对辖区进行上门式的摸查和走访,完善好每一个环节,从“贫困”的认定上做好把关。

精准扶低要转变贫困者的思想观念。在以往的扶低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只是简单的节日慰问,送送现金和米油,并未从根本上来解决贫困者的生活。要从以前的“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开展技能培训,联系企业招聘,加强思想教育的学习,教育引导基层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真正实现从“要我帮扶”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精准扶低要发挥好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扶低过程中,不是政府简单的帮助,人多力量大,要按照政府主导、居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低工作,对政府帮扶形成有益补充,多层次、多途径解决困难群众问题。要建立扶低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扶低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大扶低项目为载体,加大各方面资金整合力度,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要积极筹措安排社会救助资金,将社会救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对社会各界捐助的扶贫善款,要不折不扣地按其意愿使用。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全面小康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始终坚持高举科学发展大旗,乘跨越之风、享政策之先、举全国之力,在专项扶贫、脱贫奔小康工作上,科学开发,苦干实干、创业创新,坚定不移抓好精准扶贫,为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懈努力奋斗。(文/江一丁)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