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转载:中国新闻时政杂志策划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本国内新闻类时政杂志的研究分析,着重论述其发展的基本现状、栏目策划等,通过其和国外及国内同等杂志的简单比较,论述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一些关于新闻类杂志所需要素的思考。



前不久看到一条消息:美国《新闻周刊》、《福布斯》和《哈佛商业评论》三本杂志,最近陆续获得北京批准以“月刊”的形式进军中国市场,可望借此增加销量和广告收入。但这三家杂志均表明,他们不会因为要进入中国市场,而在新闻处理上做出妥协或让步。
据悉,这三本杂志的读者群都是锁定上海、广州、北京和深圳等地区的都会精英,而《新闻周刊》因为去年十二月即授权香港一间公司,把原本的英文《新闻周刊》翻译和编排成为中文版的《新闻周刊选粹》,在中国上架发行,因此亦成为最早“登陆”的美国刊物。 至于《福布斯》和《哈佛商业评论》,目前也以《新闻周刊》的模式,与香港出版商合作,让这两本财经杂志进入中国市场。
虽然进入中国市场意味提高销量和增加广告收益,但三间杂志的出版商均表明,他们不会因为中国的新闻审查,而在新闻处理上做出妥协或让步。

一 《中国新闻周刊》的基本现状

看到上述消息,不禁为国内的新闻类周刊的发展前景担心。对一个传媒人或新闻人来说,恐怕再没有一种媒体经营能比经营一本新闻周刊更让人充满自豪感的了:美国《时代(TIME)》、《新闻周刊(NEWSWEEK)》,德国《 明镜(Der Spiegel)》,加拿大《麦克林斯》这些能以高度介入的报道方式引领舆论、左右政坛的传奇简直让人神往。
不过,据我了解,在中国大部分的知名杂志是妇女杂志、文摘杂志、娱乐杂志、健康杂志,中国几乎还没有一份真正影响主流阶层的政经、新闻杂志。中国超过100万份期发行量的的杂志除了那些指令性的刊物外,多是《读者》、《知音》、《故事会》等休闲娱乐类杂志。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时政类杂志主要有《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和《深圳周刊》等。但是他们的发行量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影响力也就会打个折扣。
在媒介策划论坛课上,对《中国新闻周刊》的主编钟诚所作的演讲印象很深刻,想主要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个案分析一下国内的新闻时政类杂志的生存状况及发展前景。

杂志创办 《中国新闻周刊》创办于2000年,是每周一出版的周刊,它的定位是新闻时政杂志,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新社在全世界都有自己网络,在全中国每一个省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作为周刊创办的背景,这是得天独厚的。除此之外,还包括有其他一些因素: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受众对高品质时政杂志的需求增多;时政周刊的读者正在形成壮大中,并基本俱备零购、订阅的经济实力;广告客户在寻找更有效更精美的新媒体;印刷、技术等上下游专业人才已初具规模;并且现在的资本很是热衷媒体行业。因此钟诚主编称之为“时机成熟”。

栏目设置 《中国新闻周刊》参照了国外杂志办刊风格和设置,主要是因为国外的杂志都有一些共同规律,它们最长的已经有七、八十年历史,经过长时间市场的洗礼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中国新闻周刊》参照了他们的一些做法,特别是在包装上做了一些借鉴。比如“COVERY STORY”的选择,这是一本新闻类时政周刊的重中之重,还有整个杂志大的基本框架,分为社会类、财经类、文化类和一些专栏作家的文章以及一些科技时尚的咨询。由于有中国新闻社作为后盾,所以《中国新闻周刊》更加注重图片的运用,还开设了一个新的板块,叫“新闻浮世绘”,把一些有图片表现价值的社会性新闻经过简单的价值判断后通过漫画传递出来,这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板块,在国内其他相似媒体中没有出现。
杂志定位 “和成长中的中产阶层一起成长”。其实这涉及到一个受众定位的问题。《中国新闻周刊》的创刊之初定位就很明确,给那些关注公平效率,坚守传统又渴望创新的成长中的中产阶级来看。他们的基本特点是焦虑而又忙碌,并且在权力信息资本的掌控上处于一种不多不少不上不下的中间地位,他们在争做自由和自尊的消费者,既容易被影响又希望影响他人。他们把自己的读者层面叫做“成熟的消费者”,这本杂志不是送的,是读者要买的,一本杂志要有卖价,要像产品一样生产,要为消费者服务。所谓“成熟”是指年龄、心理的成熟,有稳定的价值趋向,有稳定的收入等等。
稿件来源 作为一家职业化专业化的新闻通讯社,做一本时政周刊是有其独到的资源和资格的。《中国新闻周刊》作者来源由原来的由国家供养的作者,变成了现在的各种各样的来源,包括以新闻为主要职业的职业传媒人,在传媒上露面的专栏作家,和所谓的意见领袖,这里的意见领袖指在某种领域可以提供意见和指导思想的人,相当于各种各样的专家,90年代末这样的人逐渐出现了,包括专栏作家,寄生在媒体上的作家,还有网络上也培养了很多的作家,这样我们的杂志可以拥有更多的更广泛的作者资源。
此外,《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也算是命运多殁,之间还经历了从休刊到复刊的一系列变动。现在运行发展基本稳定。

二 《中国新闻周刊》的栏目策划

我认为一本杂志是否成功重点还是在于它的内容是否吸引人。在这本杂志刚创刊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关注它了,除了它比较时尚的封面外(当时是王菲的黑白照片,以为是娱乐类杂志),还有一册三刊的形式,比较新颖。另外就是这本杂志文章标题起得很大胆,记得当初都是一些比较煽情的字眼。据了解,《中国新闻周刊》创刊号的印刷量就达到4万册,实际销售率也在80%左右。开局几乎是国内所谓同类杂志作了数年努力后才达到的水平。
如果当初这样做文章的标题是为了先抓住受众的眼球,那么现在基本上《中国新闻周刊》得封面故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黑道提速 娱乐黑道 黑枪40万 数字鸿沟 美国大选 中国人热什么 民意难违 广西现象 一夜性情 县域经济 巨鲸之死 混沌基层 清华影响中国 第三次性革命 新高官方阵 黄河悬念 宪政元年 网络民兵 草根民主 全球紧张 债务政府 南充虚惊 四害闹中国 常委看戏 珠海商变 浴火网吧 白给的钱 地下"波"战 医患之痛 接触没有禁区 电信:继续博弈 业主:一颗炸弹……”
看看这些封面故事的标题就有一种让你阅读的冲动。《中国新闻周刊》的标题制作走的比较深刻,比较有性格。它从一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就开始给人以“一惊”的感觉,接下来便是持续的购买和阅读。
钟诚曾经谈到了一本新闻类时政杂志的整体策划,分为5个部分。首先是全年整体选题策划。就是对这一年的预定的报道有个大的分析。如申办奥运啊,世界杯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其次是预定选题策划。明年要发生的可预知的一些事件,比如说奥运会四年一度,美国大选四年一度,中国的两会是一年一度,五年换届等。其次是突发事件报道。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杂志是没有优势的,它在时效性上始终处于弱势,因此杂志只能做到更多资料和细节的深度报道和一些独家的视角。再次是实证新闻的报道。所谓实证新闻指的是以时事新闻为大背景,对相关领域进行信息检索,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主观判断,整合提炼出一个有新意的概念,等待寻找典型实例,用前后方的采访实证之。这一点上我个人理解《中国新闻周刊》是想做“观点提供商”,不过它的影响力远比不上南方的新锐杂志《新周刊》,《新周刊》基本上推出一个新的名词就能产生很轰动的效应,《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一点上还是很欠缺的,当然他们也不乏像“广西现象”“一夜性情”等这样的流行语。

对于杂志做新闻,我觉得有利有弊。因为新闻最重要的是时效性,这一点杂志并不占优势,于是就应该更加侧重新闻背后的故事。钟诚说过一家周刊要拿到独家新闻是比较困难的,你要做的就是拥有独家视角,能拿到独家的往往是小媒体,大媒体往往是炒作小媒体的新闻。独家是独家视角的意思,也就是新闻发生后我们从我们认为的一个特殊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中国新闻周刊》宣称他们力争做到原创新闻,也就是从更独特的角度、更人文地、更贴近事实地进行观察。跟风的安全性更大、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但我们希望通过新闻周刊的报道,挖掘一些新的话题,而不是跟踪别人的话题。
这一点我比较赞同,因为“新闻是易碎品”,媒体的责任就是把新闻当作历史,把对现在的报道作为一个信息交给读者,同时把报道作为我们记载历史的一种使命。看杂志上的新闻就是想看到一些别的东西。


三 《中国新闻周刊》发展前景


媒体最发达的美国,杂志是他们比较重要的一块组成部分。美国杂志的中间力量对社会主流阶层有重要影响力。《时代》、《财富》、《商业周刊》这样的刊物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畅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如《商业周刊》在1997年3月的封面报道中第一次提出“新经济”的概念(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最早提出“亚洲金融危机”问题,2000年6月提出21世纪是“创造力经济”(Creative Economy)的口号(该组报道由30个编辑记者花费6个月时间完成,共100多页),像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样的人士会定期向该刊分享其思考成果。该刊有一句口号:“We don’t just listen to the greatest minds in business. They listen to us.”这充分表明了其在引导世界经济新观念、新趋势方面的不凡地位。对该刊订户的分析表明:《商业周刊》在北美的订户85%为男性,年龄在25到54岁之间的占68%,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8%,从事高级管理工作的占59%,平均年薪为233,000美元。

而在中国,不要说时政类新闻杂志现在根本没有形成气候,就连其他的期刊杂志也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虽然《中国新闻周刊》想作“中国的《时代周刊》”,但是从各方面比差距都十分之大。
我认为在国内做同类媒体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完全拷贝。《中国新闻周刊》和国外的著名周刊比较都是时事政治类刊物,都关注世界范围内最新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对这些事情进行深入的报道,在这一点上来说应该是相同的。这一点只是形式上的。
他们二者从立场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看一些新闻事件的时候出发点不一样,利益不一样,用的语言也不一样,思考的方法也不一样。一个是站在西方立场上的英文的时政杂志,一个是站在中国立场上的新闻期刊,使用中国的汉字,营造中国人自己的思维。中国的立场包含很多因素,一个是传统的因素,再一个就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对世界、对和平、对富裕,对环境等等都有我们自己的观点。
当然新闻离不开政治。新闻有各种层面的东西,有娱乐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中国是一个在意识形态方面抓得比较紧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新闻当中多一些政治色彩,这是既中国国情,也是所谓中国特色。

美国杂志,特别是消费者杂志,基本上都是全彩色铜版纸印刷。美国杂志高度重视杂志的包装设计和图片运用。《新闻周刊》每期的封面要在几个方向上做出几十种方案,最后才确定下来。该刊甚至专门设立了“图表部”(Graphic Department),专门做柱状的、曲线的、扇形的、表格的等等图表工作,以形象、直观的方法丰富版面,加强读者记忆。创刊于1888年的《国家地理杂志》以图片著称,用2/3篇幅刊登图片。为写一篇报道,撰稿人通常花大约6个星期搜集和剪辑材料,但摄影往往还要投入好几倍时间,有时甚至花费三四个月乃至半年一年时间。一篇典型的报道,该刊往往要拍上1万张照片,然后交给照片编辑选出100张,在发排之前,再从这100张图片中,选出35张,标明优先采用。最后与读者见面的,可能是其中的10张或20张而已。该刊关于中国铁路的报道,派出两个摄影记者,耗费6个月,拍摄1000桶胶卷,最后刊出的只有2张照片,可以说“不达完美,决不罢休”。
《中国新闻周刊》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钟诚说过现在“报纸在杂志化,杂志在画报化”。所以杂志对图片的要求就十分高。它每期文章都会配以大量的图片报道,并且专门开设了一个叫“目击”的栏目。翻开杂志的第一页,就可以看到一系列国内国际的非会议性质的现场新闻图片,强调事件性和现场感。这不像其他杂志所谓的“虚配照片”,还是很具有新闻价值的。



四 新闻时政类杂志要素的思考

对于中国如何做新闻时政类杂志,钟诚谈了以下几个“求新”。首先是新视角来丰富观点以求公正。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寻找平衡点、落脚点和观察点。坚持主流尝试从“官方”到“非官方”。其次要用新的资源组合信息以求公正。要用新的思维启发心智以求理性。从单一的价值取向过渡到多元的价值取向。用新的机制调动活力以求合理。做到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用新的包装促进市场以求利润。从平面的发展(内容)到立体(引入管理和营销)。用新的逻辑突破局限。做到从国别化到国际化。

谈到中国的时事类新闻杂志,不得不提其他的几家媒体,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看看发展现状如何。
很多业内人士都很推崇《三联生活周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这本由三联书店主办的新闻综合类杂志带上了浓厚中国知识分子的阅读色彩。作为文化人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极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对文化人精神的树立和表现,对知识分子阅读所需的文化教化的承载;作为文化京城期刊的杰出代表,《三联生活周刊》正在朝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杂志进发。不过我个人理解,在某种意义上,《三联》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综合类杂志”。他的主编朱伟也说过,这本杂志的定位其实是生活类的,“一本杂志和她所倡导的生活”,是三联的办刊宗旨。他们更加关注的可能是现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由广东新闻出版局和三九集团主办的《新周刊》,创刊至今一直倍受瞩目,被视为"现代杂志的超级榜样":从投资的角度,可以视为"儒商"情结企业在期刊界投资的成功案例,三九进入新周刊的经营层面,为新周刊铺就了一支全国范围内庞大的发行网络,一时间无人能及;从时尚的角度,新周刊的"飘一代"发现并升华了迷失的时尚一代、他们戏说时尚的态度、尽显时尚超凡;从新闻的角度,新周刊的"新周专题"把国外杂志流行的Topic(主题)概念玩弄在手中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不过《新周刊》跑了一段新闻杂志的路线后,现在还是重归“忽然中产”、“阶层之谜”的社会时尚之路做“观点供应商”。也不能称之为时事类新闻杂志。

比较《新周刊》的锐气和《三联生活周刊》的高姿态,上海的《新民周刊》有种温和的海派气息。《新民周刊》沉着,背靠国内数一数二的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更背靠中国最大、最国际化又最有魅力的大上海,人力资源和读者市场都是他们实力的保证。但是要想做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新闻周刊实在还是有太大差距。上海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垄断严重,《新民周刊》也基本上定位于地方性杂志,除了上海本地和国际大事,较少关注其他地方,有点像北京的《北京青年周刊》。
至于其他《深圳周刊》、《凤凰周刊》、《华声视点》、《华夏WATCH》、《声音》等由于实力问题和气质因素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好像目前定位准确并且极具发展潜力的当属《中国新闻周刊》了。

钟诚对于这本新闻类杂志提出了“三位一体”理念。希望杂志实现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这样的三位一体的功能。信息管家相当于我们平时认为的服务层面的人,时事顾问是交流参谋层面的,意见领袖是属于引领层面的,每个人都有这样三方面不同需要的,他们希望有服务的,希望交流和被交流,希望有可以前瞻性的。
而《中国新闻周刊》的定位也十分明确,做中国权威时政周刊。立场是中国、中文、中立。涉及政治立场、思维方法和职业态度。口号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做到“在中国 作新闻 办周刊”。目标是做新闻的终结者,意思就是我们周刊做过的新闻别人就无法再作了。状态是要做新闻的攀缘者,意谓不断进取。方法就是:“取精而用宏,由博而返约”。“精”应该说就是我们记者在采访时候取的那个“点”吧,“宏”呢就是你必须把那个点扩展到一条线,进而扩大到一个面上,对新闻周刊才有意义。

在中国,杂志还只是一种“准主流媒体”,不能和报纸、电视这样的“主流媒体”并论。当然,中国杂志的进步是迅速的。国际期刊联盟(FIPP)1999年的统计指出,有16种中国杂志已经进入世界7大类杂志的前50名。
希望《中国新闻周刊》也能一如既往地保持“新锐、前瞻、深刻、权威”的办刊风格,基本保持已有的品味,避免流俗,适当增加财经内容,办成中国第一流的、权威性、指标性时政新闻类刊物。

参考资料:钟诚:媒介论坛的讲稿
秦朔:《中美杂志比较研究》
《国内新闻周刊的发展状况及生存谋略》

注: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