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中国生活消费关注福喜 消费者维权需自身行动起来

  福喜事件发生至今,福喜集团总裁麦大卫只是一味地强调“彻查此事”,始终避谈对消费者的赔偿和责任。消费者维权之路障碍重重,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且不说食品安全法规的漏洞、监管部门的责罚落实等外界因素,首先,国人没有这么强烈的维权意识,这让商家觉得客流损失只是暂时的,只要重新整顿,就能继续抢占市场。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早已对这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见怪不怪。在这件事上,似乎是消费者首先展示出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他们觉得,别人也在吃,都吃了这么多年了,反正也吃不死。而常驻中国的“洋快餐”也早已入乡随俗,深谙此道。这才给了福喜和相关公司采取迂回回避战略的筹码。他们知道中国消费者不会采取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会死磕到底要求赔偿。他们最多在网络上进行自嘲、互嘲,然后等风波过去了,继续手拉手进肯德基麦当劳吃肉。这是将阿Q精神发扬到极致的民族,大落之后必有重生。

  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确认偏误,是信念固著、态度极化,强烈的“先入为主”反应,使得在反证出现后依然坚持原有的看法。5000年的历史沉淀似乎只留下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忍耐力,国人的惰性似乎已经达到了可以自我催眠的境界:网络发声已经强大到可以替我索要赔偿。或许这样说并不准确,因为我们并没有“索要”的概念,我们只有“等”的概念,我们等着福喜和相关单位主动提出给予赔偿。我们是希望有赔偿的,我们是应该有赔偿的,但是我们的态度和行为都略显滞后,因为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而非主动争取。在真正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我们总是少了点“咄咄逼人”的架势。我们应该把自己从基本归因谬误中拔出来,在解释自身行为时,从个人内在特质着手,而非直接扔给外在情境因素,抱着“社会环境就是如此,一己之力如何改变?”的态度得过且过,像一盘散沙,躲在液晶屏幕后方,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高谈阔论,甚至夹杂自暴自弃的语调在里面——“其实福喜已经算干净的啦,如果你看央视曝光的其他黑食品加工厂……”,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凝聚力。

  同样地,中国媒体也不会制造铺天盖地的舆论来对福喜和所涉及的快餐店施压,来切实地帮助同样身为消费者的他们维护权益。他们没有大量责问,只是跟进报道,老生常谈地搬出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反映之类空洞却能搪塞人的东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福喜集团总裁麦大卫表示,未来三年将出资1000万元资助中国的食品安全教育,帮助社会提升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这矛头指向谁?一个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司,要反过来资助我们的食品安全教育,他是想说:这次事件中国独有,是中国的食品安全本身存在漏洞,是中国人经商不够诚信,才会导致此类事件吗?这是变相地推卸责任,猖狂,也足够让我们为之一振。

  消费者维权之所以迟迟没得到反馈,我们自身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对待个人利益受侵犯时的态度不够强硬,行为不够有力。连你自己都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时,又拿什么维护自身利益不受侵犯呢?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