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上涨,扭曲了我们每一个人
过完这一个星期,我们就该给2017年说拜拜了。
从2017年的第一天起,四川房产发布就以每天至少一篇原创稿件的频率,记录着成都楼市,它的汹涌澎湃,它的癫狂扭曲。为了克服一个日更自媒体的日记有余岁证不足,我们决定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回头看看我们一起走过的这一年,停下来想一想,这一年我们是怎样被改变的。
这是我们的第一篇稿件,留给房价上涨这个核心的命题。在这一年,房价上涨就如同强大的磁场,将所有人都吸入进来,并且扭曲变形。变幻的磁场,让这一年的楼市看起来有些光怪陆离,荒诞不经。
这篇文章的作者乔依,一个今年走出大学校门的小姑娘,为我们呈现了房价上涨之后的各种病态和失真。或许,正是这种涉世未深的视角,才是我们看到的真实的楼市。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25日讯(乔依) 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成都主城区新房平均价格为13004元/平米,2017年11月新房平均价格为14752元/平米。这一年,成都新房涨了1747元/平米。
▲2017年商品住宅备案价格 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你或许会说:“我不信!我的房子都长了五千了。”
小编我也不信!房价的上涨每一个成都人都感同身受。2017年这一年,成都房价涨了不止一点,听过太多的故事,地铁线又多画了几条线。成都房地产市场已然是另外一副模样。
这个市场中每一副面孔都在演绎着喜怒哀乐:没有买到房的人心慌,买到房的又在忙着维权。因为房价的上涨,市场中滋生了光怪陆离的现象——预售证丢了、“全款往里走”、“”,简单的“房价”二字却考验着市场中的每一个人的道德和最后的底线。这一年,在房价急速增长后,成都楼市的风起云覆每个人都所有见证,都参与其中,却难以从中轻易脱身。
一再延迟的开盘
开发商:“预售证丢了!”
成都这么人杰地灵的城市,魔幻的事不止一件。今年9月,成都一张报纸上的公告刷新大家的“三观”,公告显示,成都某房地产开发商的预售证因保管不当,不慎遗失,开盘时间另行通知。
图片由乔依提供
掉了!预售证这种东西还能说掉就能掉的啊!丢证丢件的事情小编倒是听说了不少,丢预售证这种事情.....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套路啊套路,还不是为了拖延时间!”有些网友直接明了说,“稳一哈,还能涨点儿!”
好不容易全款凑够了,结果你把预售证掉了,这就像小编我小时候不想写作业,跟老师说作业被狗啃了、掉厕所了!
这边预售证还在补办,另外一边开发商自己举报自己的消息就炸开了锅。
网友爆料称,高新区某楼盘自己举报自己“乱收费”,最后被查封,在政府的帮助下“成功捂盘”。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些奇奇怪怪的姿势都是为了能钻到规则以外的空子。不过,空子也不是想钻就能钻到的,房管局加班加点地补办了预售证,并且出台严查“茶水费”、“渠道费”等违规行为。当然,成都今年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光怪陆离的事。
房价倒挂
房东:“我只想看看我房子值好多钱”
今年下半年以来,成都房地产市场一个异样现象频频引人关注——房价倒挂。相同区域相似产品,二手房房价与新房房价呈现剪刀差,甚至部分区域二手房价比新房房价高出5000元/平米。当房价已不再能真实反映市场情况时,一些人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在房价上涨的狂欢时,二手房市场中不少人都想趁着这把“火”,打个劫,烧个轰轰烈烈。
图片由乔依提供
“我只是想看看我的房子值多少钱!”——“根本就不是诚心想卖房,挂价比平均水平的高,甚至比新房还高。”9月,小编以购房者身份调查二手房市场时,二手房房东表示只想看看房子值多少钱。甚至有的房主在交易前临时加价,“必须加5万,后面还有人排队买。”
你可以说他们不道德,但是你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哪怕换在一两年以前,买二手房可能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今天,这样的市场中已经缺了些许人情味了。
变相的涨价
购房者:“蘸水一样的精装修”
今年以来,一系列的调控政策让成都楼市的房企抠破了脑壳,如何在这个房价日渐飞涨的市场冲破“限价”的禁锢?
原来清一色的清水房,逐渐被精装房代替,就像一碗夜蹄花突然多了一碟蘸水。通过对精装修的加价,楼盘的实际成交价上涨了一大截。事实上,这种精装修真的扮演的不过是“蘸水”的角色。拎包入住的精装修房大家当然喜欢,装修风格符不符合大家的口味,装修价值是不是真的符合所谓的装修定价,那就说不好了。清水8000元/平米的房子,加个“蘸水”,翻身就能涨到12000元/平米,这样的情况在今年都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每个楼盘的精装修价格大抵差不多,但是楼盘之间的装修标准却相差甚远。遇上不靠谱的开发商,在装修标准中“偷工减料”的话,那么后续将不可避免发生维权和纠纷事件。
失去意义的维权
营销总:“不满意就退房啊~ ”
“过道没贴瓷砖”、“中庭没修好”、“楼板墙体裂缝”、“违规搭建”、“顶楼没封顶”等等......
今年以来,“开盘必闹事,交房必维权”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购房者讨论最多的问题:为什么买的房子越来越贵,品质却越来越差?在每一次维权之后,购房者都能深刻体会到房价抹灭的人情世俗。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年的房价上涨的大势之下,售出后的楼盘暴露出的大部分问题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等到收房时,房价已经涨了,楼盘品质再差,再多的投诉和维权,开发商只有一句话——“不满意就退房”。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市场中,购房者不再是上帝,如果你不退还会引来键盘侠的唏嘘。
图片由乔依提供
房子和车不一样,买车的第二天就贬值,而买房的第二天就升值了。当业主集体维权时,此时的房子早已身价大涨,又有多少人能有退房的勇气和底气呢?
全款买房
售姐:“全款往里走,贷款的不要堵在门口”
今年成都楼市,最魔幻的大概是,在房价不断刷新、购房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总价一两百万的房子时常分分钟被全款“秒光”。
每次小编发稿后,留言区一堆人喊着:“好贵哦,买不起!”,结果到了售楼部一个二个都是全款的大佬。这比巴啦啦小魔仙还魔幻好吗?
“全款往里走”——这大概是今年人人都能脱口说出的一句话。嘴上说着简单,但实际上全款成为购房者的一座经济压力大山。“刚上班没多久,哪儿有那么多存款,不都是跟父母借的”,小李拿着父母大半生的积蓄买下城南一套80平的二居房。今年勉强“全票”上车的购房者们大多属于靠父母型的,不知道是扯过好多筋才搞定的。
在“摇号”新规出来以前,几乎个个置业顾问开口第一句都是一样的。我甚至觉得他们可能是“复读机”,小编踩过东南西北的盘,听过最多的话就是“只能全款哈!”。一些开发商,不管是不是真的资金困难,铁心要在购房者身上薅一把羊毛。眼见着预售价回归合理价位时,开发商或要求全款、或迟迟不拿预售证延迟开盘时间,或要求绑定车位、精装修费用。
相信这些事不止耳闻,不少购房者亲身经历过。这一年,我能想象每一个刚需购房者的窘迫和无奈,为了买房甚至对生活缴械投降。
哭晕在厕所的刚需
90后:没买房?那是你没见过丈母娘!
过去一年,刚需的眼泪都要流干了。
原本以为一系列的调控,兴许还能趁机搭上车。没想到房价一路上扬,用“绝望”两个字表达今年刚需的买房心路历程,不过分吧?
好不容易等到限价政策了,银行利率上涨了,售姐告诉你:“不能用公积金,只能全款”。好不容易等到凑够全款,开发商告诉你预售证掉了。好不容易全款有了、预售证有了,摇号政策出台了。
三个月前,同事小李说他准备结婚了,得买房。他问我,有没有单价便宜,可以不用全款,地铁旁边的楼盘?就这样,观望一个月又一个月,到现在房没有着落,婚也没结。
你要结婚,这就是刚需。买不买房不是你说了算,是丈母娘说了算。毕竟“阿姨”到“丈母娘”之间还差了一套房,这趟车你必须上。
“过得特别惨的时候,连小孩的奶粉都是特价,包装都是破的那种。”33岁的小曹在2010年缩衣紧食买下二环内一套120平米的房子。如今,这套房子已经涨到260万,孩子也已经5岁了,拥有一套房的小曹觉得自己称得上是人生赢家。对于还在纠结徘徊的人来说,他们羡慕那些已经买到房的人,但买到房了真的意味着“成功”吗,真的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
-作者说-
房价上涨后,“房慌”是畸形、病态的。购房者,为了买房,为了尽快上车,每个人都举债艰难。开发商,为了“趁热”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想尽办法规避市场的束缚。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对房子的定义。在房价一路上扬之后,成都楼市似乎有些失真,模糊了最原本的模样。这一年,房价考验着市场上的每个人,考验着每个人的道德与底线。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每一次房价的上涨都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房价背后的市场动荡和人情冷暖。房子毕竟不是商品,是家,是有家人,有爱的归宿。回归房子最初的意义,买房才买得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