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真的把要寻短见的大学生拉回现实?
一位本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却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甚至说出“告别曾经的所有美好和痛苦”这种表示轻生的话。幸运的是,徘徊在死亡悬崖边上的他被拉了回来。是谁把要寻短见的他拉回了现实?是谁帮他疏导心理的阴影?跟着小编去看看!1 真正的故事是这样的:湖南科技大学大三学生王子鸣(化名),心里总感觉生活找不到方向,从3月中旬开始在“青少年维权在线”平台上留言寻求心理帮助。
4月2日晚8点,权益部工作人员收到了王子鸣发来的短信,短信中的“对不起父母”“终点”“告别曾经的所有美好和痛苦”“等着看到那个圆满”等语句,表现出轻生的倾向。
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学校团委,当晚启动应急预案,找到王子鸣本人谈心到凌晨1点,第二天上午又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目前,王子鸣的状态基本稳定,学校也为他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
小编
“青少年维权在线”及时的干预避免了一个悲剧的发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人为王子鸣提供心理援助,结局会怎样?当然,受援助的还不只王子鸣一个。2 其实,还有这样的故事:2015年12月,江西南昌某职业学院学生兰松(化名)把身份证借给同学鄢琪(化名,未满18周岁)。鄢琪在一个名为悦德财富的公司办理了6240元的第三方贷款业务。后来,公司业务员还隐瞒兰松办理了5000元的购买手机分期付款业务。
“青少年维权在线”得知求助信息后,委托江西省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欧阳承惟介入。
欧阳承惟建议:兰松可要求鄢琪父母承担还款责任,如拒不偿还,可向法院起诉。同时,公司业务员龚某隐瞒兰松办理购买手机分期付款业务,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法律服务中心帮助兰松向公安机关报案。
3
以及,这样的故事:
浦江县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县城,12岁的张星(化名)随父母来到这里生活。2011年10月,张星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导致左脚掌畸形、受损严重,随着骨骼发育,后续还要进行多次手术治疗。法院判决肇事车主一次性承担10万元赔偿费用,可是这并不能完全覆盖孩子的后续治疗。
今年3月,经“青少年维权在线”指派,杭州杭天信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律师汪红妖、沈凌杰与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分别到杭州明皓司法鉴定所、浙江大学医学鉴定所申请司法鉴定,认为现有伤情做伤残等级鉴定比较困难。随后,律师决定再多方联系权威鉴定机构,尽最大努力争取伤情鉴定,使孩子能够通过法院判决获得伤情赔偿。
那么,向众多青少年伸出援手的 “青少年维权在线” 到底是怎样的呢?
如何运作
2015年8月,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简称“权益部”)开通了“青少年维权在线”网络平台,通过网站、微信平台接受青少年咨询求助,后台专家第一时间解答,一旦当事人需要跟进,该平台就安排当地的法律、心理团队进行对接。
(与一般的商业性的法律咨询网站不同,“青少年维权在线”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委会、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指派熟悉青少年维权业务、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组成值守团队。)后台值守专家每天在咨询求助问题中发现、筛选出个案,工作人员商讨和研判后决定是否介入以及介入的方式。
权益部新媒体运营人员也从微信留言以及“共青团12355”和“共青团中央”微博评论、私信中及时发现求助信息,并转交专家办理。
目前,在平台注册登记的公益律师有3910人、心理咨询师2742人,这成为共青团开展青少年权益工作的强有力专业支撑,通过值守团队的统一分派,可以有效盘活分散在各地的权益服务资源,也带动了各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线下实体化阵地建设。
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从法律、心理咨询到个案的深度介入,涉及校园贷、劳动权益、心理障碍、家庭教育、个人成长问题以及婚姻问题等,根据不同的问题,“青少年维权在线”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在法律咨询方面,第一阶段,平台试运营至今年4月,共接受有效咨询425件;第二阶段,4月27日至29日,平台开展了“致敬劳动者”公益法律咨询活动,共接受、回复有效提问1344件。而截至目前,该平台共接受青少年咨询1650件(其中法律咨询1433件,心理咨询217件),跟进办理个案10余起。
未来怎样规划?
“青少年维权在线”二期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开放式平台”,为省、市、县团组织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网络、微信平台提供接口,通过技术手段把后台专家资源向第三方网站、微信、App等开放,支持其独立地为其用户提供法律和心理服务。通过开放平台,各地团组织、相关公益机构都能够使用全国优质服务资源。
目前,“青少年维权在线”已与“青年之声”完成对接,作为其“维权联盟”的重要分支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