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游泳协会抗洪抢险:最大52岁最小16岁
不间断的紧急电话 停不下的救援脚步——安徽太湖游泳协会抗洪抢险记
新华网合肥7月8日电(记者张紫赟 姜刚)7日19时20分,在一位爱心人士提供的客栈房间临时组建的“抗洪抢险指挥部”内,电视新闻播放着最新抗洪消息。刚结束一天紧急道路救援的安徽太湖县游泳协会救援队正在召开当日总结会,疲惫不堪的队员们有的斜躺在床头,有的头靠在队友肩上……
“今天共清理了7处滑坡所致路障。”救援队队长汪鸿翔总结完当日天华村道路抢修工作情况说,虽然天气转晴,但大家决不能松懈。要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在县城工作的天华村村民朱承罕带着山上村民的嘱托,送来锦旗,感谢救援队打通了“生命通道”。
正当队员们争先恐后地拍摄锦旗照片,想把这份荣耀分享给家人与朋友时,19时28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长河堤岸滑坡,需要什么支持?”听到协会会长江勇的回复后,在场的14名队员瞬间起立,抓了桌子上的面包,边吃边冲下楼。
情况危急!原来长河堤坝坡脚出现70余米长、斜高约5米的滑坡。第二天9时许上游花凉亭水库将加大泄洪量,必须连夜抢险,否则将危及整个城区百姓。
15分钟后,14名队员全部赶到现场,而在微信群中得知险情信息的其他队员也陆续赶到。队员阿峰等人第一时间拉起“警戒线”,疏散群众。然后在水利局技术人员指挥下,与其他救援人士一起装沙袋、堵滑坡……
队员们对这样的抢险场景已习以为常。这支专业的民间救援队来自太湖县游泳协会。7月1日,在连续强降雨后,协会开始从108名会员中精选身体强壮、水性好的34人组建救援队,并兼顾多种“职业”,“多人拥有救生员资格证,还有些是医护人员、车辆专家、土建工程专家等,提升队伍综合战斗力。”汪鸿翔说。
不同于一般的民间救援队,他们有着严密的管理办法与多种应急方案,比如对于体力好的救援人员身着绿色迷彩服,对体力较弱的辅助人员身着蓝色条纹衫,方便现场管理与调度;根据不同雨情、灾区特点,优化配置救援队伍。如雨水大、救援情形复杂的灾区,一定只安排有救生员资质的队员前往,确保安全,只帮忙不添乱。“我们在防汛、救人、公益活动上有很多经验,能用自己的技能帮助别人是件开心的事。”队员徐斌说。
“他们反应能力迅速,可以说是随叫随到。”一些镇村及水利干部纷纷竖起大拇指。时针回到6日22时,山区天华镇镇长打来一个紧急电话,称在海拔最高的天华村,通往镇上唯一的水泥路因山体滑坡受损严重,寻找道路抢修救援与部分物资支持。队员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抢修方案、联系捐赠物资。
7日8时许,队员陈李文已经开着自家的挖掘机经历一个多小时山路,在海拔500余米的盘山路上清理路障。挖掘机每日对外工作收费约2600元,而这已经是他连续第7天免费在抢险一线服务,“昨天从早7点到晚上11点结束。天天这么干活,也确实挺累的。但抢救自己的家园,人人有责,哪里有险情,我们就冲到哪里去。”陈李文腼腆地说。
7日13时,烈日在头顶,室外温度已达32℃,队员们的绿色迷彩服早已湿透贴在身上,忙得还没顾得上吃饭。天华村村民汪颖感激地说,“这条路是唯一一条通往镇里的水泥路,因滑坡、塌方导致五六十处堵塞点,断裂2处,只能步行下山。原来骑摩托车到镇上差不多50分钟,现在步行得3个小时。村里老人、小孩居多。若再不修通,吃粮食就有困难了。若再有老人生病,情况就更危急。”
过去的一周,为了与时间赛跑,这些救援队员们大多每天平均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他们中最大的52岁,最小的只有16岁。被帮助过的村民们总想留他们吃一口饭、送一瓶水,可他们从来都是微笑拒绝。
这是一支既“贫穷”又“富裕”的队伍,他们身上的服装靠人赞助,工作餐多是啃点自带的方便面或者盒饭,但他们不计成本投入抢险,捐钱捐物资;这是一支抢救生命的队伍,却时刻身处危险之中:山路行驶中遇到过山体滑坡,及腰的洪流、“砸人”的雨滴,随时面临着被冲走的危险……可每当来自灾区的紧急电话响起,救援队员们还是冲在第一线。
8日2时许,城区内居民区的灯光早已熄灭。堤坝上,在应急灯的照射下,滑坡的堤坝坡脚逐渐被护住,队员们已20个小时没有合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