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电视新闻评论:《焦点访谈》模式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超特快


  1980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新闻评论型栏目《观察与思考》,1988年,更名为《观察思考》。从1993年到1996年,短短3年时间,中央电视台又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焦点时刻》、《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三档栏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称这是“加强新闻评论的三大步”。其中,《焦点访谈》是最为典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影响所及,许多地方电视台都纷纷克隆出诸如“纵横”、“观察”、“思考”、“热点”、“透视”、“关注”等类似栏目,从而形成一种新闻评论模式。

  ??首先,它的话题定位是严肃的政治、经济或法律问题。

  ??正如其片头所讲,它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焦点访谈》脱胎于《观察思考》,作为中央大台,它把重大的政治问题作为自己的评说对象,或解释中央政策、或褒扬先进事迹、或揭露社会丑恶、或评说国际风云。人们往往拿白岩松开涮,说看见他就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看见崔永元就知道又没事了。白岩松的表情太严肃,这固然与白岩松的主持个性有关,但主持人的风格是个人作风和栏目要求的统一,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焦点访谈》的定位所致。其实这档节目的其他主持人出镜时都是一脸严肃。正因此,方宏进客串《实话实说》时,观众就觉得很难接受——他的表情太严肃了。试想,面对那些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的事件,他们怎么可能脸上堆满笑意?面对大事,从大处评说,发挥评论对社会的宏观管理功能,这正是其话题定位所在。正因此,它所播出的评论具有类似中央领导指示的权威性,往往评论甫发,各级行政机关或公安部门就动作了起来。1997年11月25日的节目《罚要依法》批评了309国道交警野蛮执法和乱收费的行为,当时的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连夜责成省交警部门迅速调查取证,最后从局长到市长18人受到严肃处理。同年10月13日《焦点访谈》对郑州市公安分局政委张金柱肇事事件加以披露,河南省委、省公安厅立即下令“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最后,张金柱被判处死刑。当然,由《焦点访谈》发挥行政管理功能,这说明我们的政治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但正因此,《焦点访谈》恰好形成一种补偿机制。

  ??其次,它的评论主要依托于专门的深度电视采访报道。

  ??《焦点访谈》不像本台评论员评论那样,依托的是新闻报道节目中的消息,它有专门的一个班子深入社会,进行深度采访。评论主要是基于这种采访,并渗透在采访中,从而形成一种电视新闻述评方式。

  ??例如《盗版书何以进校园》。这一期节目正好体现了《焦点访谈》的这个特点。它用事实说话,对事件进行认真调查,深入追踪,把新闻资源用得很足。记者得到新闻线索之后,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调查的过程就成为节目评论的展开过程。首先是在教室中实地调查,获得大量盗版书证据,继之通过出版部门的专家对这些证据加以核实。评论并没有在这里结束,而是在肯定学生使用盗版书为事实的前提下,进一步追问:“这样的书又是怎样流入校园,又是怎样摆到学生的书桌上的呢?”经过这样的追问和进一步深入的调查,经过几笔经济帐的核算,记者发现了学校与开发区印刷厂的老板合伙搜刮学生钱财的事实。然后,记者又站到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位置上来思考这样的行为对学生的伤害,用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的学费都是怎样凑齐的,从而不仅在理上让人们看到盗版书对学生学习的危害,而且在情上说明学校这样做的不道德,于情于理都让学校的行为成为批判的靶子。当校方领导以学校提前开课,新华书店不能及时供应做搪塞时,记者又跑到当地新华书店去调查,说明不是新华书店不能及时供书,而是学校想用盗版书从中渔利。就这样,这次调查搞得严丝合缝,不给当事者任何可以逃脱的借口,观众也在记者的这种深入调查中彻底明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原因。

  ??如果仅止于此,它是一则典型的深度报道。而事实上,记者又同时担负了评论者的职责,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事件加以评述。到最后,主持人方宏进又对事件进行了专门的评论。

  ??再次,充分调动电视画面的表现力。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有很大的不同。报纸新闻评论虽然也要依托事实,但事实与评论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评论主要是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表明态度,做出结论。电视新闻评论则要充分发挥电视镜头的现场感,把人们带入真实情境中与记者一齐来思考。观众所看到的事实画面就是最为有力的论据,对事实的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寓抽象于形象,融逻辑于现象的推理过程。这样,许多话可以不说,观众自会去想。盗版书的彩图模糊到什么程度,观众从画面上可以直观到,不必多说,在新华书店查到二中700人只订了5本书,这意味着什么,观众自可从前面印刷厂胶印课本的事实中推导出结论,记者也就到此为止。依托画面,记者对细部加以申说,主持人则进行简明的总体点评,一针见血,发人深思。(作者:网友xiaowu)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