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社会组织聚焦校园 常有人问他们“我还能活多久”
原标题: 防艾社会组织聚焦校园 常有人问他们“我还能活多久”
原标题 常有人问他们“我还能活多久” 防艾社会组织聚焦校园艾滋感染者,提供免费检测咨询帮人重拾生活信心
“我还能活多久?”
“只要你好好吃药,想多久就多久。”
“可是,一切都变了啊!”
“那,得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了。”
……
眼前的齐刘海女孩阿翔,大眼睛扑闪,真挚发光。在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夕,作为艾滋病检测咨询志愿者的她,向南方日报记者分享了她工作的所见所感。
阿翔来自大学生防艾组织“岭南小伙伴”,该组织致力于为在校生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和梅毒快速检测及一对一咨询服务。
广州公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广州校园艾滋病例共260例,学生占总体疫情比例从2002年的0.74%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98%。
“岭南小伙伴”的成立,正对准了在校艾滋病感染者的迷茫。
难在心理战
“就怕对方在自己面前崩溃”
几天前,广州一高校艾滋病检测点。庄强(化名)拿到初筛结果,情绪跌至冰点。他拒绝提供身份资料做进一步确认。
“岭南小伙伴”志愿者小菠萝(化名)看着眼前泪如雨下的男性求助者,有些无奈。“他在一次与非固定性伴侣发生关系后来检查,没想到就‘中招’了,来时精神状态很差。”
小菠萝是广东工业大学大四学生,22岁的他已是资深校园性教育社团成员,更是“岭南小伙伴”的“元老”。
咨询员们总觉得,时间就是生命。因为从抽血检测到出结果,只有15分钟。期间,他们必须迅速获得信任,进行风险评估看是否有高危行为,讲解相关知识,提供解决方案。
小菠萝想尽量做得好些。可面对情绪激动的庄强,他感到一切语言都苍白无力,只好反复安慰:“你先缓缓,平复一下心情……”
小菠萝留了庄强的联系方式。一来二去,网络牵线,庄强渐渐建立起对这位咨询员的信任,并在他的引导下,慢慢开始接受规范治疗,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感染者常问什么问题?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咨询员阿翔说,“因人而异、五花八门”。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防艾知识对她而言几乎没难度;难就难在,提供咨询也是一场“心理战”。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担心点不一。有的怕死,有的怕被舍友歧视,有的怕家人伤心,有的烦吃药,有的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咨询员不能预设立场,要一步步帮求询者剖析出他/她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比起单纯拿到一个结果,我们更想让求询者对自己的状况有更多的思考”。
经过在“岭南小伙伴”的洗礼,如今的阿翔面对各种稀奇古怪的咨询,变得越来越淡定。而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名“好奇宝宝”。在一次活动中机缘巧合前来帮忙,被防艾公益组织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以下简称“岭南伙伴”)负责人李小米相中,成为“岭南小伙伴”的一员。
“第一次遇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咨询者,我比他还紧张,就怕对方在自己面前崩溃,怕自己说错一句话让对方更加难过。”阿翔清楚记得,几个月前,一名两年前发生过高危性行为的男子前来。两年前,他曾自行用试纸做过检测,结果为阳性,却拒绝接受。因此,对此次初筛阳性的结果,他从头到尾都十分冷静。